粗言兩舌,調伏慳吝心,常修真實語。」《五分律》載:「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 母,於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壇經.疑問品》教導在家居士修行則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 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又〈般若品〉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大師這種「不離世間覺」的人間佛教思 想,與中國禪宗初祖至五祖延續的潛形山谷,肅然靜坐的宗風截然不同,他使禪宗進一步通俗化、社會化,充分闡揚了佛陀的人間佛教思想。

因此,追溯六祖惠能的《壇經》思想源流,可以說是直承自於佛陀的心法。

二.壇經的歷史價值

所謂「佛經」,是記錄佛陀教化眾生的真理語錄,又稱「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歷代以來的佛教作品,除了佛經以外,唯一被世人尊稱為「經」的,就是這部傳誦千年的《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略稱《法寶壇經》、《壇經》,是惠能大師的言行錄,由弟子法海集記,和孔子的《論語》一樣,具有不朽的歷史價值。《壇經》,為甚麼稱為 「壇」?這是源於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在廣州法性寺創立戒壇,並立碑預言「將來當有一位肉身菩薩到此壇受戒」;後來在梁天監元年時,又有一位智藥 三藏法師在此壇畔種了一株菩提樹,也預言「將來有一位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二月八日,六祖惠能大師即在此壇受 具足戒,並在此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其後說法雖不只限於此壇,但他的門人弟子為了重視由此壇開始的紀念性,所以將六祖前後語錄統稱為「壇經」或「法寶壇 經」。
關於《壇經》的價值,可略從二方面來說明:

1禪宗典籍之王:禪門中,人才輩出,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多留有豐富的著作或語錄,因此禪門典籍其量之多,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其中,《壇經》是禪宗最 早的一部語錄,元代德異法師說:「大師始於五羊,終至曹溪,說法三十七年。霑甘露味,入聖超凡者,莫記其數。……五家綱要,盡出《壇經》。」又說:「夫 《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北宋明教契嵩禪師說:「偉乎《壇經》之作也!其本正,其跡效;其因真,其果不謬。前聖也,後聖也, 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復之,浩然沛乎!」所以《壇經》為佛學聖典,流傳久遠,堪與有「經王」美譽,富麗廣闊的《華嚴經》、圓通暢達的《法華經》媲美, 而受人崇敬,尊之為「禪宗典籍之王」,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2禪門思想革新:達摩東來,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達到佛教真理。至六祖惠能大師,由於他對傳統修行方法、教義闡示的革新,使中國禪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從《法寶壇經》裡,我們可略窺一二。

◆一行三昧──《定慧品》裡,六祖大師謂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臥都能經常修行一正直心。他反對持「常坐不動、妄心不起」為一行三昧者,他 說:「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又說:「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因此,任何人若 教人如此習禪,那是最大的錯誤。

◆禪──早期以「守心」或「誠心專注」來解釋禪,因此有所謂「看心、觀靜、不動」。惠能大師為了革新這個觀念,作了新的詮釋。他說:

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坐禪品〉)

住心觀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