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佛 性、覺性而羞恥,這樣的心態就是起自於佛性的自覺,這是開發佛性,進步的原動力;所以佛說,穿上這種慚恥的衣服就是最莊嚴的。如果是因為自慚而難過,雖然 一時難過,卻是很值得恭喜的,十方諸佛都會為我們歡喜。

    第二種難過的狀況,就是:如果覺得因為自己有錯誤,會對不起別人,給剮人不好的影響,這就是覺得愧對他人。

    『愧』是『有愧於他』,和『慚』——『對不起自己佛性』,意思有差別。
所 以一般是講『慚自』、『愧他』。『慚』和『愧』是兩種不同的心所。不論是『慚自』或者是『愧他』,都是佛性自覺的功能起用了,也就是有『始覺』了。『慚 自』和『愧他』的難過都是莊嚴而值得慶幸的,也是善心所,有這種心就會改善,就是進步的原動力。這一時的難過馬上會雨過天晴,會越來越好。

    第三種難過的狀況,是覺得自己並沒有錯,甚至是相當好啊,是別人錯怪了我,找我麻煩啊;因此感到很無辜、很冤枉、很憐惜自己,所以才難過。

      這種難過就是以『我執』為出發點。以佛法來說,也就是一個錯誤的出發點,等於是箭在弓上,就已經擺歪了。大家都知道,學佛的方向就是朝著『破除我執』前 進。在佛法當中,我執越輕的,地位越高;我執越重的,地位越低。所以,假如是以『保護我執』為出發點的難過,除了增長煩惱和障礙,在修行上實在是毫無意義 和價值,甚至會越來越倒霉。

學佛一從根下手

    我們有緣在一起學習佛法,而佛法廣大無邊,浩如煙海,我們有機會講的法實在是很少很少。最善於說法的是佛,佛尚且說,他講的法,如果比喻成手指甲上面的塵 土,那麼還沒有講的法,就是有如大地的塵土。既然有機會講的法很少,那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提綱挈領,把握重點,指出一條正確的方向,和把握正確修學的態度。 也就是要從根下手,方向、態度對了,就成功一大半,否則就注定要失敗。

    聽起來好像只有樂樂記得向安安老師致謝、致敬,樂樂這種存心和態度很好,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樂樂菩薩護持大家學佛和長年的『能量補給』,十多年來發心主持 大家的『吃門』,這個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體諒的。大家每次都一定要記得感恩、致謝哦!人如果不能感恩,就不如禽獸啰!

    淨業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_』如果自己在這方面沒有下工夫力行,沒有真的實踐出來,既不能體會這麼親近的父母恩、師長恩,更要如何真正體會遙遠阿彌陀佛的恩惠呢?沒有真正體會,那麼嘴裡所說的就是抽象的空名詞。

    事實上,沒有實踐一定會吃大虧。為什麼呢?沒有真正體會出佛恩的人,是不會有真信心的,更不用說是深信,連淺信都不會有,所以結果會障礙自己的信願和往生。

    我們也講過,自己對人不慈悲的人,很難以相信佛平白無故會對我這麼慈悲,所以自己不行出慈悲,一定會障礙對慈悲的信心,結果會吃大虧。

沒有行不能叫作真信

    另外,五月十八日另一堂課,末後有討論到『深信吾人心性』這個問題,大家記得嗎?末學先提醒大家一點:我們都只是由文字語言,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我的佛性,知道我們有佛性,知道念念相應就念念佛,這只是『初步聽說』,很皮毛地知道而已,和『深信』是有天壤之別的。

    我們聽說是聽說了,知道好像是知道了,知道我們有偉大的自性,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本心,可是身口意平常所行出來的都不是這麼回事;雖然知道我本是佛,很可惜現在做出來都還是阿修羅啦、胡塗蟲啦、貪心鬼的樣子。

    依蕅祖所說的原則,沒有行的是不能叫作真信的,當然更談不上是深信。童子要注意不要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雖然講高深的道理,還是要從基層做起。不要講高深的道理,講得好像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