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訪談錄 索達吉堪布著
2012-12-29 21:45:30

  前 言
  這本《博士訪談錄》是二零零二年我在廈門、成都翻譯、治病之餘,與數十位博士及博士以上學歷者論談佛教的紀錄整理,除了在前後文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個人感言以外,對博士們的談話內容基本未作任何背離原話意旨的改動,目的就是想為世人提供一份較完整、真實、具代表性的當代知識分子瞭解、認同乃至修學佛法的活生生的歷史畫卷。為便於時下讀者閱讀理解,本書很少使用佛教專有名詞,帶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相和現代人口吻的語氣、適應當今讀者思維特徵的思考方式,以漫談的形式結構、組織本篇。本想多搜集一些博士們的學佛感想,但一方面因時間倉促難以如願,一方面又想到所謂智者之所以為智者,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故最終也就放棄了多方採訪的打算。通過這十九篇訪談錄,相信有緣者當可以似管中窺豹一般,約略一見時下智識界精英階層中的部分人對佛法的大體看法與瞭解程度。本書原擬於去年出版問世,但因瑣事纏身、疾病侵擾,故拖至今日方才與讀者見面,在此深表歉意。
  在佛教的歷史中,有不計其數的博士都為佛法的弘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博士出身的英國哲學家柏克森,曾以研究唯物哲學而見長。1956年,他寫的有關專著連續印了十七版,均銷售一空,並翻譯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後來他旅遊至印度,在靈鷲山見到了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帶他到寂靜處,整整給他傳授了一年的佛法,並為他剃度,使他成為了一名出家人。一年後他回到倫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眾多專家、學者邀請他作了一次演講。演講時,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紹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論著中唯物哲學的錯誤之處,並作了懺悔,還一一回答了大家關於佛法與哲學等的各類問題。當時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學博士甄克費勒、化學博士羅斯哈德,天文學博士哀潑思等等。
  若以世間標準衡量,博士、博士後誠可謂世俗學歷的頂峰,當這些已攀上各學科巔峰或準備抑或即將登臨各學科絕頂的佼佼者們,通過各自的因緣、途徑而與佛法結下不解之緣以後,旁觀者們,特別是那些對佛法素來知之甚少、但卻莫名奇妙地抱有各種偏見、成見的人們,想來多多少少應能從別人的心路歷程中汲取一些於己有用的養分,如果這些人還想有所作為、有所長進的話。拒絕他人的智慧經驗,只會更加證明自己的故步自封與頑愚,還是靜下心來好好體味體味這些發自肺腑的心靈表白吧!
  博士們所談大多集中在佛法的科學性、合理性之論證以及佛教對世道人心的改進與提升所可能起到的積極作用等幾個方面,短暫的對話、小小的篇幅,不可能瞬間就改變一個人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對佛法的誤解、對佛教徒於人類社會所起作用的低估,我也絕沒有以此書來改造現代人類、使其皆成為正信佛教徒的妄想與打算,只想表達一點發自內心的渴望:不見得所有人都能接受佛教的思想,但希望所有人都能接受這一理念——人應該而且是能夠做到善良、正直、誠實、寬容的,假如他不能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如能對個人或家庭帶來真實利益也不枉為一世人身。從這一角度而言,我堅信佛法與世間一切導人向善的宗教、道德人倫規範一樣,一定可以在世風日下的今日,為人類再建精神文明的美好家園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對佛教徒來說,則不一定也不可能各個都要出家以證道,在家學佛同樣可以通達究竟解脫的彼岸。從生活中感悟佛法,在不計其數的煩惱、挫折、違緣中磨練心性,於大起大落中學會看破、放下與從容,凡此種種,離了具百千纏縛、同時亦具百千解脫門與機會的社會這座大熔爐,又從何談起呢?因此我們說,俗世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解脫門徑,就看你如何看待與把握了。本書中收錄了一些於滾滾紅塵中堅持修學佛法者的切身體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