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永遠不會面臨死亡,至少還要活個幾百年。想想看,僅只為了照顧自己這個身體,就做了多少的事情。我們花費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時間讀書,藉以得到一份工作;我們工作賺錢,然後又為了投資賺取更多的金錢而傷腦筋。我們最多只能活到50歲、60歲或是70歲,然而,這些年歲都被拿來從事這種狂熱的活動,但是,又為了什麽目的呢?
  我們把能量花費在許多方面,為保持身體免受饑餓、寒冷、疾病、攻擊,甚至為最後的死亡而擔憂。一生為了免於危難不斷掙紮。事實上,我們把自己販賣成奴隸,來達到這種目標。我們可能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了解這些活動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為了獲得安全感,我們工作多年,不過,只要生活中發生了一些小改變,我們就會病倒,或是經歷其他的不幸。得到保障很困難,陷入悲慘的情況卻很容易。即使我們幸運的獲得使生活更舒適、有報償的事物,往往只是痛苦的另一個來源。譬如,我們可能儲蓄了足夠的金錢去度假,卻碰上了一個可怕的意外災難。或者,我們到一家昂貴的餐廳吃飯,卻食物中毒。在這種情況下,痛苦的來臨無法選擇。
  如果我們把所遭受不同的苦列出來,會得到一長串的清單。在此所說的,只是一小部分。然而,每種可能的痛苦,都可以歸到以下三類:痛苦的苦(苦苦)、變化的苦(壞苦〉,以及遍行的苦(行苦),解釋如下:
  顯然,有一些經驗只會使我們痛苦。譬如,生病、憂慮、疼痛、恐懼等,都使人不愉快。亦即,凡是明顯的帶來不適意的,都被歸類為苦苦。
  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譬如美食、好衣服等,確實能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樂。但是,深入的加以了解,就會發現這些也應該被歸類為苦的一種形式。因為,這種享樂只是暫時的,不能持久。譬如美食,大部分人認為和苦完全無關,純粹是享樂。如果這是實情,亦即美食能夠帶來真正的快樂,那麽,吃得愈多,應該愈快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吃飽了再繼續吃,這種快樂的經驗立刻就轉變成痛苦了。所以,世俗的快樂被歸類為壞苦。如果我們坐了很久,對坐姿已經感到疲倦,或許想要站起來走一走,這時候,輕松的感覺使我們覺得快樂。事實上,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快樂。我們把它歸類為快樂,只是因為當我們站起來時,坐姿所帶來的痛苦就消失了,我們卻真正相信這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即使它在不久之後又會改變。最後,當我們走路感到疲倦了,先前所認為的快樂,現在又變成痛苦。因此,不論抱著什麽想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找不出任何一件真實不虛的快樂。所有這一類的經驗都是無常的,很快就變成痛苦與不滿足。
  第三種苦是行苦,它潛伏於前兩種痛苦之中。這種痛苦,是跟著我們的身心而來,因為身心招引痛苦,就像吸鐵一樣。譬如,胃痛很明顯是屬於苦苦,當我們服用藥物之後,所得到的暫時舒解與愉快,屬於壞苦。但是,胃本身的運作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即是行苦的一個例子。
  即使是動物,也能夠認知什麽是苦苦,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修行得力,主要是由於對“苦”的了解,不過,這裏指的苦,並不是苦苦。唯有當我們明白世俗的享樂只是苦的另一種形式,而且,我們所擁有的這個汙染的身心,正是所有苦的來源,才能真正了悟苦的本質。清楚的認識壞苦及行苦兩種苦,尤其是行苦,才算明白了苦諦。每一種苦都得自我們擁有的身心,本身就容易受苦,造成身心汙染的內在因素,稱為煩惱。佛法心理學的經文中,提到了八萬四千種煩惱障,基礎都是六種根本煩惱:貪婪、驕慢、瞋恨、疑、邪見與無明。
  在這些根本煩惱中,邪見是指相信不真實的事、以及不相信真實的事。後者的例子包括:否認我及所有現象只是隨俗存在,否認苦諦、滅諦、連系一世生命和另一世生命的相續,以及因果律。
  前五種根本煩惱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