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心便會感到快樂、輕軟、光明照於身內 身外,此時嗔處不嗔,喜處不喜,世間的利益、損失、譭謗、美譽、稱頌、譏笑、痛苦、歡樂等八法,動不了他的心。此時因受妙樂,心大驚喜,自覺此乃日以繼 夜,乃至終夜不眠,精進苦行,修習禪定所得的成就。但初禪的定境,尚有精雜念的尋(Vitarka)和細妄念的伺(Vicara),尋伺亦名為覺觀。
  2、第二禪:上面所說的尋伺,又名覺觀,離欲界的五蓋與五欲,可入初憚,再離覺觀,內得清淨,言語因緣在此消滅,喜樂勝於初憚,但是,第二憚定,仍有愛、慢、邪見、疑等煩惱覆蓋於心,破壞定心。
  3、第三禪:第二禪所得喜的感受,仍是粗樂,應該捨去了喜,更入深定,而得細樂。三禪之人身所受樂,超過世間最上快樂。但在修習第三禪定時有三種現象 必須經常注意:一、心易轉微細轉沉沒,當此現象出現時,宜以精進的慧力,再使心起。二、心大發動時,應予收攝抑止。三、心性迷悶時應想念佛法勝妙,使心生 喜。若把此三事調整順暢,即住於第三禪。初禪與二禪的喜,如熱極時以清涼水,洗手洗面;三禪的樂,則如極熱之時,舉身浸浴於涼池中。初禪有覺觀所以東不遍 身,二禪有大喜,樂也不能遍身;三禪已除前障,所以樂能遍身。
  4、第四禪:知道第三禪所得之樂,仍是無常,不可保守永恆的,所以進而更上一層。因為前面的初、二、三禪,雖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將心攝 止,仍易起念頭。到第四禪時,呼吸已從細、長、緩慢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淨。到了此一階段的禪者,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隨意易得。觀身不 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處觀,修之則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盡等六通,求之易得。當然,第四禪也是進入四無色定的轉捩 點。
二、四無色定的修行過程
  生活在物質欲世界的人,如不能擺脫物慾的誘惑和困惱,便不能入定。所以在前面所介紹的四個禪的定中,已經離欲,但他們仍有身體,乃至尚有呼吸,此身死 後,則生於仍為微細物質構成的色界天,故稱為懂有色身而無特欲的色界。由第四禪更上一層,便進入純精神的所謂無色界天,共有四個階段,又稱為四空處:
  1、空無邊處(Akasanatyayatana);眾生無不愛惜他們的身命,但是色身乃是眾苦之源、煩惱的根本,一切的罪惡,殺生、盜竊、行淫、妄 語等,都是為了色身而引起;即使修成了禪定,乃至到了第四禪,出定之時依然有饑、寒、傷害、老、病等苦。如能進入無色定,便不再有色身之累了。因此在印 度、在西藏,有些經過長期修行禪定的人,到某一種程度時,會志願捨離色身,入定之後,便脫化而去,不過,尚有色身的時候,也能修成無色定的:先將心念觀想 色身中的虛空,色身的細胞,如藕中空,此空漸漸擴大,最後便只見虛空不見色身;色身空了,色身所處的環境也空;再無物質世界的感受,只是一片無邊的虛空, 此時的感受,猶如一向被關在籠中的鳥,一旦破龍而出,翱翔於浩瀚無涯的空中,無拘無束。
  2、識無邊處(Vijnananantyayatana):再進一步,由觀虛空傳為觀想意識,漸漸發現意識的現象,是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的相續不 斷之間,如流水、如燈焰,綿綿相繼,由現在向過去推延或向未來延展下去,也是無量無邊。可見,空無邊處是體驗到空間的無限廣大,識無邊處是體驗到時間的無 窮深遠。
  3、無所有處(Akincanyayatana):再離虛幻的意識,觀想諸法空無所有。此與空無邊處不同者,前者以虛空為所觀境,此則不以任何東西為 所緣。此與佛法所講的空,亦頗有不同,此以無所有的觀念為所緣境,佛法則為破除執著而說空,不以為實有一個「無所有」的東西。
  4、非有想非無想處(Naivasanjnanasanjnayatana):修行者一旦發覺,凡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