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禪修:基本和進階練習 馬哈希法師
2012-8-18 0:05:19


    馬哈希法師著

    林武瑞譯

    人都趨樂避苦的道理眾所皆知。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竭盡所能想免除、減輕痛苦,享受幸福快樂。然而他們的努力方針主要想藉物質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決於內心的態度,而且只有少數人真正著眼於心靈的開發,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於心靈的訓練。

    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可注意到人們對色身調理和服侍的世俗習性;對衣、食、住屋永無止息的追逐;為提升物質生活的水準、改善交通和通訊的方式,以及避免和治療疾病而造就了驚人的科技進步。所有的這些努力主要是關心身體的滋養和維護。我們必須肯定它們是最基本的。不過,人類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減輕或拔除隨著老、病、家庭紛爭和生計煩惱所帶來的痛苦,簡單地說,這些追求帶有需要和慾望的不可滿足性。這些痛苦不能經由物質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鍛煉內心、開發智慧。

    因此,正確的方法顯然必須透過鍛煉、平靜,和淨化內心。我們在《大念處經》裡找到了這個方法,它是佛陀於兩千五百多年前所講的一部很著名的經典。在經文裡,佛陀如此教誨:「這是淨化有情,斷除憂悲苦惱,通達正道,體證涅盤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四念處。」——

    ※基本練習

    你若真誠想要修習禪定,於今生成就內觀智慧,在修學期間必須捨棄流俗的知見和作為。這段期間的修學是為了淨化身心,清淨的行持是達到正定的首要步驟。而且你也必須遵守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則比照出家戒律),因為要證得內觀智慧,戒律攸關緊要。

    這些自願受持的戒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服食亂性物品,過午不食,不戴香花華鬘,不觀賞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另一條戒是言談之間不可對證得果位的聖者輕蔑、戲謔、或心懷惡意。

    古代的大師們都會指引行者在禪修期間歸依偉大的覺者──佛陀,因為在修習期間,假如你的心出現不淨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會受到驚嚇。還有,要遵從指導老師的指導,因為關於你修習的情況他會具實告知,並適時給予必要的引導。

    這項修學最大的利益和目標是去除貪、瞋、癡,因為它們是一切罪惡和痛苦的根源。這裡的密集內觀禪修課程能使你達成解脫,因此,想到它的好處你就該全力以赴,這樣你的修學才能圓滿成功。我們所教的禪修法是以四念處為基礎,四念處是偉大的世尊以及歷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採用的修行法門。你該值得慶幸,因為你有緣與他們採用同樣的法門修行。

    在剛開始修學之前,你可思惟佛陀教導的「四種保護」,它在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這四種保護即思惟佛陀、慈悲、身體的不淨和死亡。

    第一,你必須虔誠地歸依佛陀,並稱讚他的九種德行──「佛陀是神聖的、正遍知、明行足、應供(阿羅漢)、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第二,觀想你的慈悲普施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蒙受你慈悲的加持,你與他們無有分別:

    「願我遠離瞋恚、疾病、憂惱。我如此,亦願我的父母、戒師、師長,以及一切親疏或者心懷惡意的眾生遠離瞋恚、疾病和憂惱。願一切眾生遠離苦海。」

    第三,是觀身體的污穢不淨,以幫助你減輕對身體的貪愛執著,它是許多人最放不下的。觀它各部份的不淨,像胃、腸、痰、膿、血,這樣對身體的無明貪愛就可以去除。

    第四,一種對你有益的心理建設,是憶念死亡是必然的現象。佛陀的教法強調,人生是不確定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危脆的,死亡是不可免的,人生的終點是死亡。生命有生、老、病、苦,而最後將死亡,這些都是它存在過程的全貌。

    我們開始靜坐時,采坐姿並兩腿雙盤。也可兩腿不交叉,只是平放在地板上,不讓一隻腿壓住另一隻,這樣你也許會較舒服些。請你的禪修老師詳細講解靜坐的姿勢。

    若是老覺得坐在地板有礙禪思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