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序
《印光大師說故事》(靈岩故事):即印光大師《文鈔》中所講「因果報應、三寶加持、念佛往生」等深有啟發之感應事例也。
所 謂「感應」者,即因緣果報也。感即是因,應即是果。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惡感者,得苦果;以四諦感者,得聲聞果;以六度萬行感 者,得菩薩果;以念佛感者,得往生成佛果。擴而充之,整個佛法,所有因果修證之事理,無一不是感應之徵也。感應之道,如叩鐘然,叩之大者大應,叩之小者小 應,無有不應者。然或有修學多年,自覺不見感應者,其故何在?實則並非沒有感應,只是感應之蹟,隱顯不一,不為常人所知。《文鈔》言:
感應之蹟,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
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蹟,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蹟,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
故知:修學佛法者,無有不蒙感應也,只是見與不見否。如日光高懸,無不蒙照。盲人雖不能親見日光,而依舊蒙其光照,只是日用而不知。
感 應之道,有隱有顯,有近有遠。智者能明其隱者遠者,常人僅能見其顯者近者。是故智者,雖未見有應,仍能依理行事;愚者,不見感應,則難信其理。故感應之 蹟,於上智固可攝化,於下愚更有實益。如是藉事而明理,依理而行事,則無論何人,皆可得佛法之實益也。下至趨吉避凶,遠禍得福,上自超凡入聖,往生成佛, 皆可任己所求,感而遂通。
古 往今來,世出世間,種種感應之蹟,罄竹難書。散於各書者,何止千萬;彙聚成冊者,亦難計數。《印光大師文鈔》是一部學修之藏書,既有理論的深入闡發,又有 事例之大量實證。其理論之要已略顯於《靈岩遺旨》、《靈岩法要》二書中,今將其種種感應事例彙而成冊,以為理論之確證。因其文少易見,事顯理明,一見一 聞,或可收神奇之效,開信仰之門,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則,大分八類:
一、因果報應類(十 四則):因果是佛法根本,通於三世,熟有先後。因其幽微難測,未深入佛法者,多難信之。古往今來,種種因果報應之蹟,時有所聞,但觀其蹟,自可深信其理, 佛不妄語,豈欺我哉!所選十四則,有現世現報者,有來世得報者,有多生受報者。如是眾例,顯因果真實,輪迴不虛,果報自然,絲毫不爽。明乎於此,則知: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二、戒殺護生類(十 一則):明信因果者,自知萬物有靈,同具佛性,愛而護之,理當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動天地,神而護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傷殘之苦,同得倫常之樂。進而 法緣廣結,同生西方,則可謂真實究竟之放生護生也。所選十一則,有因行不同,果報迥異者;有見母變豬,終不吃肉者;有代母懺悔,感其吃素者;有聖現神通, 勸戒止殺者。種種啟迪,以示吾人,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
三、尊師重道類(四 則):尊師重道,可謂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間學問,一才一藝,尚不離師,況無上佛道乎?因人聞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