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大意
一、序 講
聞法的心態
          我們可以思考這麼一件事:在古代,交通沒有現在這樣便利,弘法的手段沒有現在這樣發達,沒有錄音帶、VCD、網際網路,也沒有擴音器,古代的祖師大德把佛 法弘遍了全世界;古人求法也很不容易,想得到一卷經,往往長途跋涉,要親自抄寫,聞法也不能像我們現在這樣坐在講堂裏,或坐在家裏聽錄音帶、看VCD。但 是,古人聞法所得到的利益,和我們今天相比……大家都覺得,古代是佛法興盛的時代,所謂佛法興盛,不是寺院建得多,而是得到佛法真實利益的人很多。想一 想,今天這個時代,有這樣便利的環境,為什麼我們聞法所得的利益反而不如古人呢?一方面,說法者對佛法的理解不如古人,道德修持和古德比差得很多,古德言 語出來能夠符合經教,自然有感化的力量。另一方面,從聞法者來說,現在人的心比較繁複,浮在面上,見到的東西多了,對佛法的敬重心就差了。我想,蓮友們家 裏的經典不只一部,有的甚至幾十部,也聽到很多大法師的講法,聽得多了,自己似乎也成了大法師,如果再有人來講法,就把我們事先所形成的一套觀念,在那裏 鑒別、判斷,「某某講得如何如何……」已經脫離了佛法「了生死」這個基本的心態。對了生死的心不如古人殷切,這樣,佛法就成為知識和學問,學得越多,觀念 越多,自己的知見也越多,佛法的真實利益就比較難以進入我們的心。
        有兩種心是應該避免的。一種就是「我來聞法,是要學更多的佛法知識,好在將來在人家 面前宣揚一番,你說什麼我都懂」,這個叫做「為勝他故」,「我比你超勝!」這是一種傲慢的心,是一種與生死不相關的心,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還有一種心 態,「我來聽聽看,來鑒別鑒別。」──  我是肯定架不住大家的鑒別的,你一鑒別,腦子中肯定有自己的一套,以此來判斷別人講的符合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符合我的想法,就給你豎大拇指,不符合我的想 法,可能各種說法就來了。這樣的心態也是不正常的。
        什麼樣的心態是正確的?要有一顆了生死的心,要有一顆恭敬聞法的心,要把我們自己的我執、見解暫時擱在一邊。
        古人有這樣的比喻:聞法者要對自己作「重病將死想」,認為自己是一個病重的人,現在 快死了。這個「死」的意思是: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裏邊輪迴,法身慧命從來沒有覺醒過。「重病」就是貪瞋癡三毒,無明煩惱,業障深重。如果沒有佛法救度我 們的心靈,必然要六道輪迴,這叫「重病將死」;對說法者要作「大醫王想」,說法的人就是神醫──  當然我個人不是神醫,我是依據佛的教導,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大神醫、大醫王;對所說的法,要作「妙藥想」,這是能救度我法身慧命的靈丹妙藥。
        如果有這樣的心,佛法就能入心。如果是來聽聽看,好像跟自己關係不大,那麼,佛法就不容易入心。各位可以來調整自己的心態。
        想想看,我們無量劫來都在六道裏輪轉,今生有機緣聞到佛法,實在非常難得,所謂: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如果今生不能解脫生死,必然是無窮的輪轉,大家心中要有警惕感。
        一個佛法弟子,他的道心強不強,就看他的無常感深不深。如果他覺得過了今天還有明天,悠悠散散,浮浮漫漫,這樣就沒有那種「病重將死想」。 
        一個生了急病的人,醫生判斷只有七天壽命了,他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心態:「誰能救我?誰能給我靈丹妙藥?」如果你跟他說:「這個人能救你。」他馬上毫無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