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之門,同歸稱名一行。
          《彌陀經》著疏除以上三種外,另有善導大師《法事讚》,以偈頌彰《彌陀經》義,極盡奧妙。古德盛讚之,言:「今經末疏,漢和數十家。就中《法事讚》其最要 也。雖非解釋,詳其讚意,巧妙深玄,含蓄無盡。實是大心海中之洪潮音也。豈可不參訂窺經之微意哉!」如此寶典,流失千餘年,近世方重現於世。此《法事讚》 於淨土行人大有裨益,可惜世少流通,知者甚少。
        今於略註中,旁參諸釋,窺測淨宗心要。使有緣見聞者,知淨土一貫宗旨,而安心念佛。
第一、釋名
【要解】
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
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自覺﹞覺後覺﹝覺他﹞,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覺行圓滿﹞。
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
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
【略註】
        蕅益大師教宗天臺,故於釋文前依天臺「五重玄義」略彰一經要義。所謂玄義者,即一經大義。五重者,即名、體、宗、用、教相。因名詮體,因體會宗,依宗明力用,藉名體宗用顯教相。若知五重玄義,則可通明一部《要解》大義,玄知《彌陀經》心要。
        首釋經名,此經名曰《佛說阿彌陀經》。
        佛即能說教主、歸勸導師釋迦牟尼,先覺名號,披弘誓鎧,乘大悲願,生於五濁惡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令眾生得究竟安樂,故特說易行易往之法。
          所謂「先覺覺後覺」者:依通論,即自覺覺他。若依淨土一門之義釋之,其自覺者,即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覺他者,亦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要解》 言:「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先覺。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覺後    覺。」此即釋迦本師自信教人信之不可思議功德,亦唯有徹知此義方堪稱「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方堪稱「無上正等正覺」。以此法全體是佛境界,非九界自力所 能信解故,唯佛與佛乃能徹知此義。故「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雖通攝一代時教,實唯有徹知淨土一法,方能圓顯此義。
        私案:若觀六方諸佛證誠之文,知此經亦乃十方諸佛通說、十方世界普流行之經典,故「佛」亦可通指「十方諸佛」。
        釋迦、諸佛說此經典,又秉承於彌陀「諸佛咨嗟」之誓願,故知此經亦是釋迦諸佛,代佛﹝彌陀﹞揚化,彰彌陀本願,勸稱名求往。則此經亦可謂彌陀自說之經,「佛」亦可別指「彌陀」也。如《要解》言:「釋迦諸佛,皆以阿彌為自。」
          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視眾生若自己、若父母、若獨子,故欲急急救拔。此是一切諸佛出世的共同心願、本懷。阿彌陀佛示居淨土,以四十八願攝念佛眾生歸於 淨土,令究竟解脫而暢本懷;釋迦如來權現娑婆,以勸歸淨土而暢本懷;十方諸佛,則以證誠勸信而暢本懷。兩土導師,一遣一喚;十方諸佛,共同護念,莫不共暢 度生本懷。此經所說稱名一行,即彌陀世尊、釋迦如來、十方諸佛所共暢之本懷,故善導大師言:「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阿彌陀佛即所說、所讚之接引導師,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其「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已圓滿成就,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釋迦如來見此﹝我見是利﹞,知 眾生成佛機緣已熟,故為「五濁惡人」說此「究竟解脫」之法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