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道人的歸宿
——蕅益大師簡介
        蕅益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蓮宗九祖,號智旭,字素華,別號「八不道人」,晚稱「蕅益老人」。母金氏,夢大士送子而生。俗姓鍾,江蘇吳縣人。 
        大師七歲茹素,少好儒學,誓滅釋老,開葷酒,著論數十篇而破之。十七歲時,偶閱蓮池大師《自知錄》及《竹窗隨筆》,有所省發,乃不謗佛,並焚毀所著辟佛論等。
        二十歲時,註釋《論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後聞《地藏經》而信佛。
        二十二歲,專志念佛,盡焚所著稿二千餘篇。
          二十三歲時,發四十八願,自名大朗優婆塞。聽《楞嚴》時,至「世界在空,空生大覺」處,對何故有此大覺不明了,遂決意出家,體究  生死大事。次年一月之內,三次夢見憨山德清。時憨山大師住廣州,因路遠不能從,而就憨山門人雪嶺師剃度。後往雲棲,聽古德法師講唯識  論。一聽了了,疑與《楞嚴》宗旨有矛盾,不得決疑。叩問之,得「性相二宗不許合會」之答。大師甚怪之,覺佛法豈有二也?並於「身從何來」不能明瞭,以至大 汗淋漓,遂上徑山坐禪。一日,身心世界,忽皆消殞。悟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非從父母所生。 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決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 空,不復留一字矣。
          二十六歲,大師受菩薩戒,遍閱律藏,方知舉世積訛。知末法時代,徒為名字比丘。亦深感自身煩惱厚重,於諸戒品,說不能行,遂拈鬮而退作菩薩沙彌。蓋以為今 比丘則有餘,為古沙彌則不足,甯捨有餘企不足也。後又多次禮七,欲求清淨輪相以得戒體。然屢求不得,並於禮懺時,煩惱習氣現起,更覺異常,故發決定心,盡 捨菩薩、沙彌所有淨戒,但作一三歸弟子而已(時年大師已四十六歲,後因見相好而稍感心慰)。
        大師二十八歲時,母病篤而無力救,痛切肺肝。葬事畢,焚棄筆硯,往深山閉關。於關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無常迅速,遂發意西歸,求生淨土。
        三十歲時出關,隨雪航師學律。後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弘律。
        三十二歲時,欲註《梵網經》,不知依何宗?後作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臺,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頻頻拈得台宗鬮,於是究心台部,然不肯為台宗子孫。
        三十七歲後,宏化諸方,居無定所,隨緣著述各種經論疏解。晚年安居浙江靈峰,五十七示寂,世稱「靈峰蕅益老人」。
        大師平生厭棄名利,以念佛為本,以閱藏著述為業。終身未嘗放下筆硯,故著述頗多,共計四十餘種,近二百卷。而大師自言:
註盡十二部經,不曾增減一字;
講盡八萬律儀,不曾行得一事。
釋迦如來喚作不肖丑兒,彌勒世尊訶為癡頑傲弟。
獨有阿彌陀佛藏垢納污,金手接向下品蓮花安置。
        蕅益大師初以宗乘自負,苦參力究數載,深有所得。後盡諳宗門流弊,乃決意弘律。三閱律藏,深研戒律。並會通大小律儀,詮釋開遮持犯,欲救時弊。力求五比丘共住,擬扶正法。後因求五比丘不得,亦深知持戒之難,故棄而歸淨,力弘持名一法。
          大師於律解雖精,然深知「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尤知自身煩惱習強,躬行多玷,說時似惺惺,用時仍顛倒。不是生西方,便是墮地獄。曾自言: 「二十四歲出家,真為生死大事。只因藏身不密,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