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真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海雲禪師與慶壽寺
  在大殿西北角有座石碑--確切地說,是一座木製仿造的碑,上面貼著原碑的拓片,因碑文殘缺且光線昏暗,只能看到碑額寫的是「大慶壽寺西堂海雲大禪師碑」,至於其他的文字,則很難辨認了。
  後來我查閱了一些有關的資料,得知海雲禪師確有其人。因他深諳佛法,先後被蒙古貴由皇帝和蒙哥皇帝授權「領天下宗教事」--也就是擔任全國的宗教領袖,但是,據說因「非所樂也」,便由他的弟子代行其事。而元世祖忽必烈在稱帝之前便對海雲禪師十分倚重,奉為「國師」;忽必烈喜得貴子,是由海雲禪師起了一個漢文名字--「真金」,可見其地位之尊。早先忽必烈鎮守漠北時,曾邀請海雲禪師前去,以諮詢有關佛教的問題,海雲禪師特地把一位法名「子聰」的隨行弟子推薦給忽必烈,這位子聰和尚,就是後來成為元大都總設計師的劉秉忠。
  海雲禪師曾經是慶壽寺的住持,一二五七年圓寂後,忽必烈下旨為海雲禪師在慶壽寺修築了一座九級靈塔,名為「天光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後來海雲禪師的繼任住持可庵禪師圓寂後,又修了一座七級的靈塔,稱「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由於這兩座塔,慶壽寺俗稱為「雙塔寺」。
  慶壽寺始建於金代,元初時重建,明代重修後改稱大興隆寺,又名慈恩寺。到了清代嘉靖年間毀於火災,後來改為講武堂、演象所,只有那兩座高塔在經歷了輝煌和劫難之後,還頑強地聳立著,成為京城街頭一處特殊的景致。
  需要說明的是,在海雲禪師圓寂後的第三年,忽必烈稱帝,不久決定修建大都城。由於雙塔正處在城牆經過的位置上,曾有人建議將其拆除。但忽必烈決定「曲其城以避之」,竟讓城牆向南讓出三十步,繞過雙塔,把它們圈進了城牆之內。
  由於這一決定,雙塔得以留存了將近七百年。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於城市建設的緣故,雙塔的存廢問題被再一次提出來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安街,是在原先兩條並行的街道基礎上修建的,兩街之間的房屋建築均需拆除。雙塔位於現在的電報大樓附近,恰在兩街之間應當拆除的位置。當時,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提出,應當將這兩座古塔建成環島,既能妥善保護古跡,又可豐富街道景觀。但是,他的建議遭到堅決反對。一九五四年,雙塔終於徹底消失了。

  難以破解的「肉身」謎團
  那麽,海雲禪師的肉身為什麽卻得以「隱身」在白塔寺中,而且居然幸運地保留至今呢?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這究竟只是一尊普通的佛像,還是真的「肉身」?
  本來,以佛門高僧的肉身塑像,並不稀罕。海雲禪師當時尊為國師,保留遺體也是可能的。但是,白塔寺的這尊佛像是否真的是海雲禪師的肉身,目前只是傳說,並無依據。我曾詢問過有關人士,據說由於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始終未能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這些情況,更勾起我的滿腔興趣。我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資料,試圖探究謎底。不料,得到的資訊不僅零零碎碎漫無頭緒,且多有互相矛盾之處。有些資料很令人掃興:據說海雲禪師圓寂後被火化,他的舍利分給諸位大弟子,分別在他生前住持過的七座寺廟中築塔保存;也有資料說,慶壽寺的「海雲塔」下面設有石龕,用來存放他的骨灰盒;另外,據說明代的文獻中有記載:「今寺尚有海雲、可庵二像..」卻不知那「海雲像」是否就是如今白塔寺裏的這尊;還有,根據近年的資料所稱,一九五四年拆除雙塔時,曾經在塔基內發現了海雲禪師僧帽、僧服等物品,被首都博物館收藏,卻並未提到有甚麽「海雲、可庵二像」的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讓人茫然。
  那幾年,每當有機會路過白塔寺的時候,我總要進去轉轉,發現關注海雲禪師的人不少。二○○二年,有人在塑像的基座上加裝了一個玻璃方罩,據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