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就皓髮(脅尊者)
2012-4-21 23:54:37
  研究佛教的人都知道,印度曾有位名叫脅尊者的名德比丘,一生為佛教做了好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為什麼叫脅尊者呢?原來,自他少年出家之後,便一直勤於修行,堅持不懈,刻苦程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據說,他一生未曾以脅臥地休息,除遊行傳法之外,不曾解跏跌坐姿。人們推崇他的這種勇猛精神,便賜給他「脅尊者」的雅號。久而久之,其真名實姓倒不為人們所知了。脅尊者的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在佛教歷史上也沒有人能做到這點。為什麼脅尊者能而別人不能呢?為瞭解釋其原因,人們便杜撰出另一個故事來。故事說的是,脅尊者由於舊有的宿業,在母胎中一直呆了六十多年,因而一生下來便是鬢髮斑白的皓皓老者了。六十多歲的人在家還有什麼樂趣呢?因而長者出生之後便想出家,他找到佛陀密多尊者,稽首禮拜,出家修行去了,不久便得到了阿羅漢果。脅尊者心想:自己在母胎中滯留了六十多年,一生時光已經快虛擲完了,因而應在剩餘之年勤奮修習,將六十餘年的損失補回來。於是便廢棄睡眠,脅不著地的修行起來。
  
  把脅尊者說成是生就皓髮,從醫學角度講還有可通之處;但說他居胎六十餘年,便顯然是無稽之談了。然而,這卻使我們想起了佛教以法臘排列座次的方法。在佛教中,比丘的長幼並不以人的生年計算,而是以出家的年數計算。出家年數多的人法臘數多,因而是兄長,出家年數少的法臘數少,因而是師弟。這樣,年老比丘便有可能是年少比丘的師弟了。這種排定位次的方法起源於何時,無法考證,我們便設想它與脅尊者的故事有關吧。脅尊者六十餘歲才出家,他大約認為自己以前與佛無緣,算是白活了,因而對別人說起時,便以自己的「新生」(出家)為出生年月。這樣一來,一位皓髮長者可不就是新生兒童了嗎?後人有可能受此啟發,從而制定了法臘制度。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波栗濕縛,唐言脅..初尊者之為梵志師也,年垂八十,舍家染衣。城中少年便誚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淺智!夫出家者,有二業焉,一則習定,二乃誦經。而今衰耄,無所進取,濫跡清流,徒知飽食。」時脅尊者聞諸譏議,因謝時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於席。」..綿歷三歲,學通三藏,斷二亮欲,得三明智。時人敬仰,因號脅尊者焉。」如此所記,脅尊者居胎六十餘年的說法,便果然是後人添加的無稽之談了,不足憑信。然而,脅尊者勇猛的修道精神,終使之成為名震當世的大德比丘。後在貴霜迦膩色伽王的支援下,他召集五百阿羅漢會聚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重新修訂佛教三藏,編纂了十萬頌的《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佛教史上稱之為「第四次結集」。但這已是歷史事實,與其生就皓髮、居胎六十餘年的傳說無關了。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