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行。太子問之,知其能破結賊,不受後身,便自唱言,天人之中,唯此為勝,我當決定修學是道。時王復增諸妙伎女而娛樂之。太子於夜分見諸眾女熟睡,衣裳披露,不淨流溢,倍增厭離。
太子既見世間有生老病死諸苦,無有貴賤而無免脫。感人生之無常,悲眾苦之逼切。又見宮嬪。之不淨弊惡,悟塵世之多不足憑遂於十二月八日之夜半,命御車者匿駕白馬犍陟,捨王宮,出城求道。爾時太子說誓曰: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我若不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又復不能轉於法輪,要不還與父王相見若當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摩訶波闍波提及耶輸陀羅。又答車匿言,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又有生老病死諸苦,我當云何與此作侶。今為遇斷諸苦故,而來至此。苦若斷時,然後當與一切眾生作伴侶。
五  修道
時吠舍離城有一外道,名跋伽婆仙人,與諸徒眾,於藍摩林中,修於苦行太子因就之訪道,觀察此諸仙人之行,或有以草為衣者,或以樹皮樹葉為服者,或有為食草木華果,或有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三日一食,如是行於自餓之法。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翹一腳,或臥塵土,或臥於荊棘之上,或有臥於水火之側。太子既見如此苦行,即便問於跋伽仙人,汝等今者行此苦行,甚為奇特,皆欲從何等果報。跋伽陀答言,為欲生天。又問諸天雖樂,福盡則窮,輪迴六道,終為苦聚,汝等云何修諸苦因以求苦報復言我今學道為斷苦本。
太子與諸仙人說此議論,言與往復,乃至日暮,停彼一宿,既至明旦復更思惟此諸仙人所修皆非解脫真正之道。辭別而去渡於恆河,由王舍城,入彌樓山中,往阿羅邏仙人所,問以斷生老病死之法。阿羅邏答言,眾生之始,從於冥初;從於冥初,起於我慢;從於我慢,生於癡心;從於癡心,生於染愛;從於染愛,生五微塵氣;從五微塵氣,生於五大;從於五大,生欲貪瞋恚等諸煩惱。於是流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太子復問以有何生死方能斷所說生死根本?答言:若欲斷此生死本者,先當出家,修持戒行,謙悲忍辱,往空閑處,修習禪定,雖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得初禪。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禪。捨喜心得正念,具根樂得第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舍根得第四禪,獲無想報。別說如此處名為解脫,從定覺已,然後方知非解脫處。離色想,入空處。滅有對想,入識處。滅無量想識,惟觀一識,入無所有處。離於種種相,入非想非非想處。斯處名為究竟解脫,是諸學者之彼岸也。太子若以斷此生老病死之患者,應當修學如此之行。太子以所知見非究竟處,復問之曰:非想非非想處,為有我也,為無我也?若言無我,不應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為有知,我為無知。我若無知,則同木石;我若無知,則同攀緣。既有攀緣,則有染者。以染者故,則非解脫,汝以盡於麤結,而不自知細結猶在。以是之故,謂為究竟。細結滋長,復受下生。以此故知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盡舍,是則名為真解脫也。阿羅邏默然,太子遂往王舍林外阿蘭若林,至鬱陀羅仙人所,論議問答,亦復如是。
當太子去跋伽婆所,住王舍城,途中於槃茶婆山石上,端坐思惟。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率諸臣民,詣太子所,願分其國之半,使太子治之太子不應,曰,我今所以辭別父母,剃除鬚髮捨於國者,為斷生老病死之故,非求於五欲樂也。
又當時淨飯王遣太子師及以大臣,勸太子歸國。以太子不從,留所從憍陳如等五人,以充侍衛。是以佛初轉法輪時最初為弟子之五比丘。
太子前後就外道問道一年,以無所得故,入伽闍山苦行林中,端坐思惟,日食一麻一米,如是六年,極苦行已。形體羸瘠,有若枯木。
六  自覺
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脫,悟知苦行非菩提因,亦非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遂從座起,至尼連禪河,入水澡浴。澡浴既畢,不能自出,攀樹枝而起。時有牧女難陀波羅,見太子,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