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佛教
2012-4-21 0:10:37
  圖/蘇東坡畫像  圖/蘇東坡像(按下可放大)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詩文革新集大成的人物。又活躍於宋神宗、哲宗朝政壇,在當時影嚮很大。神宗時,王安石主政變法,他一再上疏,反對新法,因此屢遭斥黜,以至被罪謫黃州。神宗死,新法廢,他入朝後又與執政者不合,再次被斥出朝。到哲宗親政,新黨得勢,則又被遠貶惠州、昌化,直到死前才得北返。他生活在矛盾衝突十分複雜的時代環境中,滿肚皮不合時宜,左右支絀,動輒得咎。他一生思想很複雜。他本是歐陽修的後學,然而思想趨向與歐陽修的堅持儒家「道統」截然不同。但他立身行事,正當敢言,剛腸疾惡,自稱「賦性剛拙,議論不隨」。《宋吏》本傳上說他「忠規讜論,挺挺大節」,這都表現他堅持儒家大義,力行兼濟的品格。然而他又好縱橫之說,對佛教則崇信彌篤。他自青年時期習佛,晚年習染漸深,自稱「居士」。這種複雜的思想矛盾統一到他身上,是文學史、思想史上值得重視的現象。
  
  蘇軾的家學淵源,個人教養與他後來習佛關係很大。他的故鄉四川地區自唐代以來佛教就甚為發達。我國第一部官版大藏經,以後中國官方和民間以及高麗、日本刻藏所依據的所謂「蜀版」,就是在宋初刊刻於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的。蘇軾的父親蘇洵,結交蜀地出身的名僧雲門宗圓通居訥和寶月大師惟簡,僧傳把他列為居訥法嗣。其母程式也篤信佛教,父母去世時,蘇軾曾將其生平愛玩遺物施之佛寺。蘇軾在「十八阿羅漢頌敘」中,曾記述家中有十八羅漢像,供茶則化為白乳等等。這都可見其家庭中的宗教氣氛。蘇軾與弟弟蘇轍極其友愛,這是歷史上的佳話,而蘇轍也是熱心的佛教徒。他在與蘇軾唱酬詩中寫道:「老去在家同出家,楞枷四卷即生涯」。「目斷家山空記路,手披禪冊漸忘情」。蘇軾的繼室王氏閏之亦學佛,她於熙寧七年(一○七四年)從蘇軾,到元祐八年(一○九三年)病逝。蘇軾在其生日曾取「金光明經」故事,買魚放生為壽,並作《蝶戀花詞》,中有「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之句。她死時有遺言,令其子繪阿彌陀佛像供奉叢林,蘇軾請著名畫家李龍眠畫釋迦佛祖及十大弟子像供奉京師,並親為作《阿彌陀佛贊》,說「此心平處是西方」。蘇軾妾朝雲也學佛,早年拜於泗上比丘義沖門下。後與蘇軾一起到惠州,經常念佛。至紹聖三年(一○九六年)死前彌留時仍誦《金剛經‧六如偈》,蘇為制銘中有云:「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歸」。《悼朝雲詩》說:
  
  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
  
  家族中的這些情形,與蘇軾都有相互影嚮。
  
  蘇軾直接與佛教發生關係,是在二十幾歲初入仕任鳳翔簽判的時候。初習佛於同事王大年。他在《王大年哀辭》中說:
  
  嘉祐末,予從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諱彭字大年監府諸軍‧‧‧‧予始未知佛法,君為言大略,皆推見至隱以自証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書,蓋自君發之。他的作品最初寫到佛教題材的,是嘉祐六年(一○六一年)所寫的《鳳翔八觀》。其第四首,(口+永)唐著名雕塑家在鳳翔天柱寺所塑維摩詰像,詩云:
  
  今觀古塑維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龜。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雲隨。世人豈不碩且好,身雖未病心已疲。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見之使人每自失,誰能與結無言師。
  
  這裡表現了他對著名的維摩居士的嚮往。但他理解的維摩詰是一位不懼死亡、身如浮雲的「至人」。此後在其一生詩文中,常常寫到維摩詰,並常常以之自比,本詩是個開端。
  
  蘇軾步入政壇,正是王安石變法從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