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遊普陀誌奇》
2012-4-21 0:04:05
  最近,筆者閱讀了我國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的《孫中山全集》卷六《遊普陀志奇》(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版)後,感想頗多。今將其文抄錄於後: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軍港,順道去遊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丈.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去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價,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餘喚笋覦,將出行,一路靈岩怪石,疏林乎沙,若絡繹迎送於道者,迂迴昇降者久之。已登臨佛頂山天燈台,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已而旋赴慧濟寺,纔一遙囑,奇觀現矣。則見寺前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了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盤旋極速,莫識其成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問,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
  
  即入慈濟寺,及詢之同遊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於佛頂台時,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濤曰,咽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聽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嗚呼!此神明之所以內通。
  
  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鎕聲中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沉沉,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餘、道價,精宣佛理,與之談,令人悠然意遠矣。』
  
  這是孫中山於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乘「建康」號軍艦至舟山群島視察海防,順便遊覽普陀山,登上佛頂山天燈台,憑高遠眺,獨自徘徊後又赴慧濟寺時,親眼目睹佛教「靈境」。遊畢普陀山後,孫中山撰有《遊普陀誌奇》,以抒胸臆。其情其景其事,完全是真實的。
  
  佛的顯靈,與孫中山在革命生涯中自始至終重視、關心、支持中國佛教的發展與活動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早在清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八月,孫中山撰寫《中國問題的真解決》(見《孫中山全集》卷一,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版)這一篇針對清政府腐敗統治的論文。他就論述佛教在中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以及深受廣大人民歡迎的事實。他指出:「佛教乃是漢朝皇帝傳入中國的,人民以很大的熱情歡迎這個新宗教,此後它便日漸繁盛,現在已成為中國三大主要宗教中的一種。」
  
  辛亥革命勝利後不久,清王朝推翻了,中華民國剛建立之初,社會上一批居士發起組織成立佛教會,並寄希望於臨時政府總統孫中山。孫中山親自接見了佛教信徒的代表人物,如歐陽漸、李栩灼等,對於他們提出的組織佛教會的條件,均予承認.並於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日令教育部批準佛教會立案。同時,孫中山還函復佛教會,肯定了佛教的歷史和現實作用及佛教會的宗旨大綱,讚揚了李翊灼、歐陽漸等人為振興佛教、弘揚佛法所作出的貢獻,欣賞近代歐美諸國政教分離的做法。據《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版)載:
  
  敬復者。頃讀公函,暨佛教會大綱,及其餘二件,均悉。貴會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攝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甄擇進行,以水世界永久之和平,及眾生完全之幸福為宗旨。道衰久矣,得諸君子闡微索隱,補弊救偏,既暢宗風,亦俾世道,曷勝瞻仰讚歎!近世各國政教之分甚嚴,在教徒苦心修持,絕不干預政治;而在國家盡力保證,不稍吝惜。此種美風最可效法。民國約法第五條載明:「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二條第七項載明:「人民有信教之自由」條文雖簡,而含義甚宏。是貴會所要求者,盡為約法所容許。凡承乏公伐者,皆當力體斯旨,一律奉行,此文所敢明告者。所有貴會大網,已交教育部存案;要求條件,亦一併附發。
  
  可見,孫中山是全力支持佛教會的。一九一二年初,近現代著名高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