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錄.現果隨錄 合刊 藕益大師、戒顯法師
2012-4-19 23:55:35


簡介:
 
        深信因果、止惡行善,不只移風易俗、淑世利人,亦是學佛證果、念佛往生的「道基」;「道基」不固,談何修行?因此除「淨宗叢書」之外,本會另出版有一系列的「因果叢書」。

        《見聞錄》一卷,有六十則典故,書題「古吳沙門智旭隨筆」,收於《藕益大師全集》及《卍續藏經》第一四七冊。《現果隨錄》四卷,有一○三則故事。清朝杭州靈隱寺沙門戒顯「筆記」,同收於《卍續藏經》第一四七冊。
《見聞錄》《現果隨錄》合刊序
 
        「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宇宙人生的現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化的根本。若能「深信因果」,就會棄惡行善;若知「輪迴路險」,便思「求生淨土」。然不論因果報應,或淨土念佛,都要有「經證、理證、事證」,才可啟人信心,令人力行。「經證」者,佛說之經文,學佛之人,若不依佛所說,恐成外道,所謂「離經一句,便同魔說」;故學佛之人,聞思修三學,皆須依經。「理證」者,經文所詮之道理,如《彌陀經》宣說淨土往生之道,《地藏經》詮釋地獄報應之理;欲知何種教理,必依何種經文,不可錯謬。「事證」者,道理之顯於事相;道理屬於理論而抽象,事相屬於事實而具體。宇宙中凡有其理,必有其事;世間上凡有其事,必有其理。然理證尤不如事證,所謂「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往往聽經聞法多年,猶若存若亡,缺乏動力;若一朝親見親聞,則一信永信,力行不怠。為了啟人「念佛必定往生淨土」之信心,於四年前編寫《念佛感應錄》一書;為了發人「有因必果、善惡必報」之猛省,現在編輯善惡報應之典故。
        此《見聞錄》一卷,有六十則典故,書題「古吳沙門智旭隨筆」,收於《藕益大師全集》及《卍續藏經》第一四七冊。
        「智旭」即是蓮宗九祖藕益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俗姓鍾,江蘇吳縣人;出生於明朝末年,往生於清朝初年。大師乃一代高僧,既念佛純篤,已生淨土;且戒行精嚴,令人肅敬。《見聞錄》是其親見親聞所隨時筆記,高僧記述,自不虛妄,事可徵證,言可信憑。
        《見聞錄》未署撰時。就書中「大士指點,免廿六刀」(第八頁)之典故推考,當撰於清兵攻破揚州之後,大師往生之前,即清順治三年(南明紹武元年,即公元一六四六年)至順治十二年(南明永曆九年,即公元一六五五年)之間。
        《見聞錄》無序跋,全書所記六十則,皆是以明代中後期為背景的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並往生淨土等方面的真人實事。原文未設標題,這次重新整理出版,為了提綱挈領,易持易記,特加以分門別類(分為八類),並試擬標題。
        《現果隨錄》四卷,有一○三則故事。清朝杭州靈隱寺沙門戒顯「筆記」,仍收於《卍續藏經》第一四七冊。
        戒顯法師(一六一○~一六七二),字願雲,號晦山,又號罷翁,太倉(今屬江蘇)人。以戒律精嚴,學問淵博,為世所稱許。
        此書亦未署撰時,考其卷四「方氏以虔誠禮誦,盡室生還」之末的按語(亦稱「述論」)中說:「余與方與三兄素稱莫逆,癸卯(一六六三年)在黃州口述;今辛亥(一六七一年)復晤湖上,囑余書事編入。一門精誠,感應至此,鑿鑿不誣。」(第一七二頁)便知此書撰於清辛亥歲(康熙十年,即公元一六七一年)。
        此書有介石淨壽之〈序〉,說:
        「夫因之與果,猶形有影焉;形已有焉,則影必從焉。苟欲端其影,先直其形,形直影惡不端;若不直其形,而欲其影端,譬如揚湯而不輟火,雖欲其冷,無有是處,是我法門之通訓也!世典亦有之,曰『陰德』、曰『陽報』,此豈不我之所說『因果』者哉!……
    戒顯師具德和尚(弘禮),和尚為我天童(指圓悟)門下之人,至其記我徑山費祖舍利一事,其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