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意。
        文殊菩薩授法照大師言:「經雖有一念十念之文,唯念佛往生也。」
        念佛者南無阿彌陀佛也,本來名號即往生也,名號之處無一念十念。
四十六、
        往生者初一念也,言初一念猶是就機而論;唯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即往生也,往生者即無生也。所遇此法,且云一念;歸入三世截斷之名號,便是無始無終之往生也。
        雖分別臨終平生,亦就妄分之機所談之法門也。南無阿彌陀佛無臨終、無平生;三世常住之法也。出息不待入息故,當體一念定臨終也。然則,念念即臨終,念念即往生。故善導大師釋曰:「迴心念念生安樂」。
        大凡佛法,當體一念之外所不談也,三世即一念也。
四十七、
        「無後心、無間心」者:當體一念之外無所期,云無後心,亦云無間心;即三世一念之義也,總在捨離區區妄心也。
四十八、
        念佛三昧者,無形無色,不可得法也。
        名號是能成之法,萬法是所成之法。故善導大師釋曰:「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觀經疏.散善義)
彌陀色相莊嚴,皆是萬善圓滿之形也。極樂依正二報者萬法之形也,來迎之佛體亦是萬善圓滿之佛,往生之機亦是萬善也,萬善之外,無十方眾生。善導大師釋曰:「一座無移亦不動」者,是念佛三昧,即彌陀也,無彼此往來,無來無去,不可思議不可得法也。
四十九、
        稱名之位即真實來迎,雖云來迎,非有往來,無來無去。凡名號之外,皆幻化之法也。
五十、
        《大經》說:「住空、無相、無願三昧」,此即名號也。我等不修無相離念觀法,亦不成自性無念之覺悟。
        底下具縛之凡夫,唯放下身心,依憑本願,一向稱名,即是自性無念之觀法、無相離念之證悟。此《觀經》說:「廓然大悟,得無生忍。」
        凡歸名號者,功德無不足,此云「無上功德」,亦云他力之行。
五十一、
        云罪云功德,凡夫淺智,難以分別。空也上人釋云:「智者之逆罪,變為成佛之直道;愚者之勤行,過成三塗之業因。」然則愚者所思功德,智者前之罪也;愚者所思之罪,智者前之功德也。其理深遠微細,我等愚癡身,豈能分別乎!
        何況善惡二道,皆非出離要道。但以作罪受重苦,作功德生善處故,總勸止惡修善也。
        然則善導大師釋曰:「不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總之,不論罪福,並捨智慧;不惜身命,唯獨稱名之外,餘皆不論。
五十二、
        惡二道者機品也,顛倒虛假之法也。
        名號者,攝取善惡二機之真實法也。
五十三、
        有心是生死道,無心是涅槃城;離生死者,即離心也。
        然則讚淨土之德云:「無心領納自然知」,亦釋「未藉思量一念功」,或云「無有分別心」。
        起分別之念想,故有生死也。
        然則心是第一怨,縛人令至閻羅處,不可不慎也。
五十四、
        修行佛法有近對治及遠對治。
        近對治者:臨終時正念翻妄念,成一心不亂。
        遠對治者:道心之人,兼捨一切惡緣也,臨終方捨則不及也。
        平生所作之事,臨終必定現起。故善導大師釋曰:
        「忽爾無常苦來逼 精神錯亂始驚忙
                萬事家生皆捨離 專心發願向西方」
五十五、
        厭苦者,苦樂皆厭捨也。苦樂之中,厭苦容易,捨樂則難。以捨樂為厭苦之體,所以者何?樂之外無苦。是故善導大師釋曰:「雖言是樂,然是大苦,畢竟無有一念真實樂也。」或釋「總勸厭此人天樂」。
        然則,樂之外無苦故,厭樂即厭苦也。
五十六、
        三界是有為無常之境故,一切皆不定也、幻化也;在此界中,思常住安穩,猶如漫漫波上,欲舟不動,不可得也。
五十七、
        「一念彌陀佛,即滅無量罪;現受無比樂,後生清淨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