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成為人文科學中實用的科學(請參閱本書「近代學人與佛學思想」章)
  佛教,並非屬於僧徒專有品,在家信眾亦居於重要地位。近代佛教史上,在家居士對整理經藏,索隱闡微,接引社會名流,亦有其顯著的成就。若歐陽竟無、韓清淨、唐大圓、范古農、史一如、呂秋逸、王恩洋等,不僅對弘揚佛法分佔半座,即對維護三寶,亦使佛教日漸增重。諸多才智卓越的居士,著書立說,緇門優秀的青年,從其學習者,頗不乏人(請參閱本書「居士研究佛學之成果」章)。
  研究佛法,不僅啟發吾人的理智,且可培養吾人的德行。必須是理智與德行兼備,始得稱為學佛者。因為佛法究竟的來處,不在經典上,乃在於吾人身心。一個人品德高,他所發揮的佛理,也隨之而高,要是品德低,縱使說得天花亂墜,其所收效果,必隨之而低。本書所搜集緇門碩德,雖僅六十餘人,都為近代佛教史上最負眾望者,亦復是理智與德行兼備者(請參閱本書「緇眾研究佛學之成果
  P.020004
  」章)。為使讀者明瞭佛教真實情況,故對緇眾史料,多刊原始資料,藉以存真!
  撰述本書的目的,就是「將過去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新價值,以供現代人參考。也就是從以往人類活動的因果得失中,瞭解現社會的形態,抉擇未來一個正確的途徑」(梁任公語)。由於國事一變再變,大陸淪亡,所有佛教近代史料,不是失於戰亂,就是沒於流離失所中,以致無法廣徵博引,詳加考據。僅就個人身邊有限的資料,雖屬一鱗片爪,斷章取義,但其中亦復不少為親身經歷,耳聞目見,記憶所及的事實,勒刊成書,意在為佛教保留碩果僅存的一份史料,亦可供目前多數教友們,抉擇未來明確途徑的參考。
  佛教近代史本屬專門史之一,與中國通史、佛教通史關連甚密。於今我國尚無完善之通史,而作者乃欲先成中國佛教近代史,其不能完善,固無待言。但在我國佛教教育課程中,既不能不有中國通史或佛教通史,亦不能不有近代史之課程,如現代之大學部訂課程近代史為一必修課程一樣,是書之作、即在於此。
  蔡公念生長者,是當今儒釋的泰斗,著作等身。其道德文章,早馳譽中外。今承賜序,高情盛意,永當銘感。
  本書原估計為五百頁,不料竟超出一倍以上。在此紙價高昂,幾乎無法出版,承諸多教友鼓勵與協助,咸認本書適應時代的切要,足以鼓勵來茲,樂於奮發,使本書得順利問世。劉雍熙先生,徐進夫,方寧書諸先生,提供諸多卓見,在此一併致謝!
  本書係屬創例,自維章成急就。雖經一再修正,但錯誤與遺漏在所難免,尚希名流賢哲,不吝指教!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十日東初謹序於北投。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