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和尚,幼年辭別親人,在山東曹州扈通院出家,法號從諗。
  當時,普願禪師在池陽南泉山建禪寺,三十多年,未曾下山。後,應眾請,出山弘揚禪宗,學者雲集,法道大揚,人稱其“南泉普願禪師”。
  從諗行腳到池陽(今安徽貴池)參訪。
  從諗在普願禪師座下參學日久,有一天,他問普願禪師:“如何是道?”
  普願:“平常心是道。”
  平常日用事就是大道的所在,舉凡嬉笑怒罵,舉眉瞬目,無一不是真心妙用,只是人迷於外相,不能自知。
  從諗:“有沒有方向可以達到它?”
  但這個“道”究竟在於何處?能否通過某種方法去證取?
  普願:“一旦心裏有了方向,那就偏了。”
  如果有了方向,生心則轉近為遠。大道昭昭在眼前,可惜許多學禪的人,都落在擬取方向上。看經聽法時,認為禪在其中;修法用功時,以為有禪境可取。雖然忙碌,徒自辛苦。
  從諗:“如果連方向都弄不清楚,又如何知曉那是‘道’?”
  普願:“‘道’不在於‘知’或‘不知’,‘知’是妄覺,‘不知’則不可斷定。如果你真能達到毫無疑惑的‘道’,就像天空一樣,廓然開放,又怎會被外在的是非觀念所拘束呢?”
  大道如虛空,了了分明,妙用無邊。有知則頭上安頭,面目全非;無知則如木石,不起妙用。既然知與不知都沒有立腳處,還說什么道不道、佛不佛與是非得失呢?
  經南泉普願禪禪師點撥後,從諗頓悟玄旨,心中塊壘,頓然冰釋,猶如孤空懸朗月,澄明皎潔。
  從諗在南泉處前後十餘年,以超群的悟性和氣度,深得南泉的賞識。南泉圓寂之後(834),從諗複攜瓶負缽,尋師問道,走上了漫長的行腳之途。綜合起來看,趙州行腳天下時,至少到過今天的山東、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七個省。
  他常自謂:“七歲童兒有勝我之處,我即向他請教;百歲老翁有不及我之處,我也願意教會他。”表現出虛懷若穀、惟真理是求、只認禪證高低而不拘門派輩份的大禪師風范。趙州行腳參方不辭年邁,一直持續到八十歲左右。禪門中有“趙州八十猶行腳”之說。
  從諗參方遊化,名聲在外,僧俗景仰。年至八旬,依然體健身爽,行動自如,無龍鍾之態。及至趙州,應人們懇請他駐錫觀音院。從此,從諗禪師在此弘揚禪法40年,開一代禪風。
  從諗傳禪,隨機施教,自然活潑,即物發凡,毫無停滯,微言妙旨,極富機趣。其禪風峻拔,被譽為“趙州門風”,人稱其“趙州和尚”,後世尊為“趙州古佛”。
  據史籍記載,唐時,藩鎮割劇,燕王李克威、趙王王鎔都十分敬重宗教,他們第一次面見趙州和尚,就為其高僧氣質和機鋒法語所傾倒,禮奉有加,趙州禪從此在北方大大地弘傳開來。
  在趙王的奏請下,皇帝封趙州和尚為“真際國師”。
  897年,趙州和尚圓寂,世壽120歲。當時,藩據鎮州(今正定)的趙王為趙州和尚的畫像作贊曰:“碧溪之月,清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
  趙州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曰真際禪師,塔曰光祖之塔。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寫真刻石。
  柏林禪寺現存的趙州塔建於元代,全稱“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高33米,七層,下有蓮花須彌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清代雍正皇帝《禦選語錄》特別尊崇趙州和尚,稱其為“圓證直指真際禪師”。
  趙州對後世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