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語言和行為,保障自己的自我成就。而“戒”的本質,實際上就是這個“界”的哲學化。
  因為,戒分為兩大范疇——規定應該作為的“作持戒”、規定不應該作為的“止持戒”。所以,戒律就原則上具有兩大作用范疇——禁止和鞭策。在我們覺得疲憊了、彷徨了,心生懈怠、無奈和恐懼,或者因為四周的誘惑而動搖的時候,我們隨時可以撥通每個人都擁有的一條心靈和精神的專線,傾聽我們所需要的撫慰和鼓勵,而後接著再走,直到走出幽深的峽穀,證見自我的光明和成就。
  佛教的教育是生動而活潑的,這在禪宗的接引方式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佛教極其注重人的個性,但是,同時又強調行為的規范。這似乎是一對矛盾,然而,這一對“矛盾”在佛教內部卻能有機地並存著:行為符合規范是對社會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人的思維、觀念都被規范化了,那么,人就沒有了創造力。而規范的管理及其創造力的保持是佛教寺院,乃至其他宗教教堂管理曆千年而不朽的實質所在。
  因此,對於佛教而言,由戒律和破除執著的經典共同架構起來的佛學系統,就在時時告誡人們,要“文明其行為,非常其思維”,以確保自身的創造力。否則,就只能遭遇到當頭棒喝。這樣的理念在佛教寺院管理中通行至今。
  如果您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注意到了“世界上有年逾千載的道場,卻少見千年的企業”這句話,那么,無論是會意還是不屑,都不妨有這樣一個觀念在思維的音弦上撥動一下:是嗎?如果現象確然,那么,又是為什么?
  企業管理與培訓也能夠像寺院管理一樣,“將納稅、福利員工、捐贈社會慈善作為事業,將建立有效管理作為家務,從而完成企業自身的神聖化”嗎?
  對這些問題,我們都將在書中——進行細致的討論。
  這本書的寫作帶有極大的偶然性。2005年秋天,北京聯合智業企業發展研究院成立了國學書院,委托我做幾個講座,內容是向參加職業經理人培訓的企業負責人介紹“佛教寺院管理”。
  一年之後,2006年秋天,旨在宣傳、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北京同道書院成立。在討論書院活動形式和內容時,臧雲鵬先生敏感地覺察到《寺院管理》是一個很不錯的課題。於是,從書院的第三次活動開始,在北京上地的康得大廈講了《中國佛教叢林建制與管理》的第一講:《管理,從“心”開始》。隨後又依次講到了《方丈與僧團(寺院CEO與他的團隊)》、《寺院管理有效性的實現手段與途徑》、《寺院教育:目的、責任、內容與形式》、《佛教在向社會民眾銷售什么》。
  五次講座的錄音整理之後,又由同道新文的陳淩雲先生將臧雲鵬先生和我就現代企業管理所面臨的文化問題進行的討論整理出來,最後由我按照佛教叢林建制和管理的思路對其進行整體梳理,最終成就了這個講座和訪談相結合的組合文本。
  在此,我衷心地感謝佛教、佛教寺院給予我的立身慧命;感謝對我有教授之恩的已故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嚴老法師、當代著名佛學家及漢藏佛教研究先驅觀空老法師,以及已故廈門閩南佛學院院長妙湛和尚;衷心感謝北京聯合智業企業發展研究院的發起,以及北京同道新文的最終促成。當然,更要感謝曾經和我一起討論過《佛教叢林建制與管理》的企業家們,以及為此書能順利出版而付出辛勞的同道新文圖書公司的全體工作人員。
  衷心地祝願所有人——所有能夠主宰自己所在環境的人,所有能夠、正在准備能夠,或者希望能夠規范自我行為——管理自我並成就自我的人,以及正在翻閱這本書的人。因為,閱讀成就了我們之間的交流,交流的同時,我們又一起親證了值得我們思考的觀念和思維方式。
  衷心地祝願大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