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極為暢銷的醫學科普著作,出版以來,創下了全球銷量1300萬冊的記錄,僅在中國台灣就銷售了一百多萬冊。
  《死亡回憶》涉及的是人類生命中最神秘的話題——死亡,但本書暢銷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此。更重要的是,本書的作者穆迪博士是第一個系統研究瀕死現象的人。
  近代瀕死體驗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的瑞士地質學家阿爾伯特•海蒙(AlbertHeim)。在經曆了一次“死”而複生後,海蒙開始對眾多有過類似經曆的人產生了興趣。他研究了30名幸存者,包括戰爭中受傷的戰士、從建築物上掉下來的建築工人、差點被淹死的漁夫等等。他發現,30名墜落幸存者中,95%的人說在瀕死過程中感受到平靜和快樂。??
  海蒙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後來者。1903年,英國作家F.W.H.麥爾斯完成兩卷本的《人性及其在肉體死亡時的存留》;1907年,詹姆斯.H.海斯洛波在美國發表論文《垂死者的幻覺》,影響很大。1926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巴雷特出版了《臨終幻覺》。這個時期,瀕死研究得到了廣泛支持。??
  ??1959年,美國精神研究會的卡裏斯•奧西斯(KarlisOsis)通過分析詳細記錄病人死亡過程體驗的幾百份調查表,繼續海蒙的研究。1972年,他還在冰島心理學家厄蘭德•哈拉德桑(E.Haraldsson)的幫助下,跨越種族和文化界限,把研究擴展到印度。??
  20世紀70年代,依阿華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拉賽爾•諾依斯和羅伊•克萊蒂一起,對個別人的自傳性陳述也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泰鬥卡爾•古斯塔夫•榮格(KarlG.Jung)。
  ??   雷蒙德•A•穆迪算是後來者。他最初研究的是倫理學、邏輯和語言哲學,後來興趣轉向這一領域。1972-1974年間,雷蒙•穆迪博士收集了150例瀕死體驗的實例,從中歸納出瀕死體驗最一般的要素:飄離身體;通過黑暗隧道;朝一束光升去;與朋友親戚相會;一生的全景回顧;不情願返回身體;對時空的非凡洞察力;被救治後的失望感。《死亡回憶》便是這一研究的成果。
  《死亡回憶》一經出版,便以其翔實的資料和科學的態度贏得了醫學界同行的認可。穆迪博士列出的要素在後來的瀕死體驗報告中都有類似描述,從而證實了海蒙、奧西斯、諾伊斯和克萊蒂的研究。而且,穆迪博士的研究也改變了這一領域相對零散的狀況,使瀕死現象的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之後,瀕死現象開始進入西方主流醫學的視野,瀕死體驗(neardeathexperience)開始作為一個概念流行開來。
  穆迪的研究還啟發了新一代瀕死體驗研究者,其中最傑出的有:肯耐斯•瑞恩(KennethRing)博士,麥克爾•B•薩鮑(MichaelSabom)博士,麥爾文•莫爾斯(MelvinMorse)博士等。
  如今,瀕死體驗已經越出了學術研究的圈子,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視野。研究表明,經曆過瀕死體驗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種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據美國著名的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調察估計,僅在美國就至少有1300萬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過瀕死體驗,如果算上兒童,這個數字將更加可觀。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在《我的生活》中自稱經曆過瀕死體驗。在接受ABC《黃金時間》記者黛安•索亞采訪時,克林頓這樣說道:“在黑暗中,我看到了黑黝黝的面具迎面而來,就好像是一面死亡面具想要罩在我的臉上。就在這時,我又看到了許多巨大的光圈,在光圈裏我看到了希拉裏的身影,好像還有我女兒切爾西。就這樣那個死亡面具被驅趕走了,隨後她倆的身影也漸行漸遠,最後隱沒在黑暗中。”
  在國外科學家對瀕死體驗展開研究幾十年後,中國也終於出現了介紹瀕死體驗的文章。例如,《中國青年報》在2000年6月7日,就曾刊出了系統介紹瀕死體驗的文章《人是如何辭世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