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不讀佛經,不知自己多傻
  中國文學巨匠魯迅,曾於1914年捐款給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免費發給民眾。12年後,他再次捐金重印《百喻經》,並且親自作了題記。
  我們知道,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象並不好。他把傳統文化定義為“吃人”文化,認為它就是一個“黑色的大染缸”,“每一新制度,新學術,新名詞,傳入中國,便如落入在黑色染缸,立刻烏黑一團……此弊不去,中國是無藥可救的”。
  但是,佛學雖傳自印度,在中國紮根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魯迅為什么對他情有獨鍾呢?
  原因在於,佛學是被政治汙染最小、最鮮靈活潑的文化。千百年來,佛教曾被尊為國教,也曾遭到嚴厲打壓,但無論遭際如何,它都沒有成為政治的附庸。可以說,它是中國思想獨立的一片難得的淨土。當然,佛教在流傳過程中,也曾逐步吸收儒道文化中的健康元素,以增強公眾親和力,同時減少與其他文化的沖突,但它的宗旨,它的教義,它的修行方法,始終保持著完整的獨立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佛學是一門智慧學。它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打破。佛學從不承認絕對真理。自從佛祖宣稱“過去諸佛皆我弟子”時,他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智慧之窗。他告訴我們:沒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無論它是聖人還是經典。
  不讀佛經,不知道自己有多傻。一旦讀了佛經,就會驚奇地發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不過是錯覺;很多我們認為絕對正確的事,都漏洞百出;很多我們心神向往的事,無非夢幻泡影;很多我們心神向往的事,都是敗柳殘花……總之,佛學在我們的天地之外開放了另一片天地,使我們如盲者重見光明,驚覺世界是如此神奇和悠遠。
  第二,重建。佛學打破一切,只留下接引靈魂的真與善。但它的打破,不是為了制造滿地碎片,而是為了在我們的心靈中構建一個天堂,一個極樂世界。在這裏,沒有庸俗的煩惱,沒有無病的呻吟,沒有無聊的爭鬥,沒有醜陋的罪惡……所有我們希望擺脫的一切,這裏都沒有,就連善和美也顯得多餘,只有一片真心,與天地同化。
  第三,暫住。在打破和重建之間,有一個過程,它也許像一轉念那么短暫,也許像無數量劫那么遙遠。在過程中,靈魂如何依止?暫時住在癡愚之中以求智慧,暫時住在虛妄之中以求真如,暫時住在煩惱之中以求解脫,總之,暫時住在不理想、不完善之中,追求無上正等正覺。
  佛學不承認統治者是真理的掌握者,不贊成強勢者男盜女娼的做法,這也許是它屢遭禁止的原因。盡管如此,它仍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政治家從中尋找治國的靈感、文學家從中尋找創作的元素,教育家從中尋找傳道授業的藝術,實業家從中尋找謀事創業的良方,普通人從中尋找安頓心靈的秘訣。它就像一家超大型百貨商品,裏面樣樣俱全,能夠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求。但能否找到理想之物,又有待於識者的眼光。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