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為什么心存感恩的人做事比較有效率?為什么有歸屬感的人比較不會垂頭喪氣?為什么為別人著想的人較為健康,信任別人的人比較長壽?為什么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比較漂亮?為什么養寵物有益身心?為什么常跟別人聊天的老人較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為什么受到較多愛與關懷的孩童比較健康也比較聰明?因為這些態度和行為都關乎仁慈,能讓我們更接近人生的目的和本質。意大利心理學家費魯奇先生的《仁慈的吸引力》一書講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人我的關系越融洽,我們就越快樂。仁慈和源出於它的各種特質好處多多,不一而足。
  仁慈不是違反自我的意願。他的終極不是出於自利的禮貌、工於心計的慷慨、流於浮面的禮數。如果別人幫助我們的時候是出於某種驅使,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尷尬的事?心理分析也提到另一種仁慈:暗藏著憤怒,想到自己便滿心憤怒,我們自然不免心煩意躁,如果在潛意識裏壓抑這個陰暗面,刻意去行善,這是一種虛假、不自然的仁慈,和我們心底真正呼喚的毫無關聯。另外,脆弱有時候會以仁善的面具現身:你心裏很想說不,卻每每點頭答應;因為想討好別人,所以隨波逐流;因為害怕得罪人,所以節節退讓。一個太過怯懦、凡事唯唯諾諾的人,到頭來會落得全盤皆輸。
  真正的仁善是一種強韌、真誠、溫暖的自然狀態。它是好幾種不同特質的交互作用,例如溫暖、信任、耐心、忠誠、感恩,不只一端。《仁慈的吸引力》是以每一種特質的角度來談仁慈對人的影響力,就像同一個音樂主題有不同的版本變化。這些特質缺一不可,否則仁慈既不真誠,也欠缺信服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心培養、發揚光大,每一種特質都足以促成心靈的改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些特質一旦攜手合作,行動會更有效,成果也更豐厚。從這個觀點來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義字。
  我們會看到,仁慈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可是它的精髓卻是簡單至極。我們會發現,仁慈是一種無須太費力的處世之道。它是至為經濟實惠的態度,因為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慮、忿恨、鉤心鬥角或是無謂設防上的大量精力。這種態度是“減法”,將不必要的東西剝減殆盡,我們便能回歸到簡簡單單的本來面目。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