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義賣
  
  一九九三年九月四日,法鼓山舉辦藝品義賣,是現代佛教界藝品義賣的開創者。過去的義賣並沒有集中在藝術品,而是只有幾件藝品畫作,攙雜珠寶、佛像、佛教文物、食品……等。集中焦點在藝術品義賣,法鼓山是第一個佛教團體。
  
  我當初舉辦義賣的首要目的,是希望集合藝術家,創造他們新的藝術生命。因為他們把作品提供出來,就表示認同我們,認同我們就會關心我們,接受我們的訊 息和理念;我們要做的事業,他們也會來關心,關心之後,他們自然而然受到佛教影響;他們對宇宙人生的體驗會更深遠,以更超然的角度來看;他們日後的作品就 會更超然、更深入。
  
  當初並沒有想到要賣多少錢,我們想投資幾百萬,可能也賣個幾百萬吧。甚至想到如果這些作品一件也賣不掉,我們法鼓山就全部收藏,讓藝術家的生命,在法鼓山全部流傳下來,也是結一個緣。
  
  沒想到展出之後義賣時,這些藝術品值約五、六百萬,可是賣到三千四百萬。這不是人家要來買畫,而是法鼓山需要錢,他們來捐助我們。買畫的人都不是收藏 家,而是我們法鼓山農禪寺的信徒和弟子,他們覺得師父很辛苦,找錢不容易;既然辦義賣,也不能讓捐畫的人失望。基於這兩個原因,就把價錢抬高再抬高,有的 作品甚至抬高十倍,原來標價五萬元,賣到五、六十萬。
  
  我應該講一句公道話,像這種情形,並不是為了藝術品的收藏而買畫;所以,有好多位認購者,認購之後又捐了出來。
  
  後來發展成現在的情況,讓我覺得很歡喜。在我們之後,佛光山、慈濟功德會都覺得這也是個募款的好辦法,可以透過義賣藝術品的會場鼓勵信眾們來捐款。
  
  在義賣會場的氣氛讓你覺得捐錢買畫是值得的。信徒的心理是:這次沒捐,下次大概沒有機會;人家都捐了,我也應該捐;我若沒叫高一點買進來的話,願心沒有了。
  
  因此,他們不是考慮畫作價值的問題,而是以發願的心,對師父理念的認同,對佛教事業的護持,來捐錢買畫。他們自己認為,值得捐這個錢,這個錢在這個時候值得捐,這時捐款最能激勵拋磚引玉的向心力。群眾心理加上願心,熱絡的場面就出現了。
  
  佛教界的義賣所得,都是為了佛教對社會奉獻的事業,所以,我也很高興。今日的佛教能為社會作如此多的奉獻,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將這些錢真正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社會上不要把這件事看成佛教界很會撈錢,越撈越大筆。如果這樣想,我的罪過很大。正如有一位參與佛光山義賣活動的人士所說:「這些錢若不捐給佛教,也不一定就會捐給其他團體。」
  
  不過,近幾年來,我都是在帶動社會風氣,如果變成氾濫也不是很好。任何事情,一旦氾濫就可能造成社會人心的不平衡,社會輿論對佛教界的藝術品義賣會的風潮,已經有點不平衡,好多媒體已從各種角度在討論這件事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