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 玅境老和尚
2011-2-19 14:45:33

講記前言
作者‧譯者
《瑜伽師地論》為彌勒菩薩所說,原為梵文,後由唐朝玄奘法師譯為漢文。
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上看,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主要就是為學習《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到印度從戒賢論師聽聞這部論,有一個故事。
戒 賢論師原患有風病二十餘年,時常發作。在玄奘大師抵達那爛陀寺前三年,病發時尤其痛苦,於是想要自盡。這樣動念以後,夢見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 薩,其中文殊菩薩對他說:「你以前做國王時虐待老百姓,所以現在受此果報。你現在若自殺,這個罪業並沒有結束,死了還是要受苦。你應該要發大心弘揚佛法, 才能消滅罪業。現在從支那國來了一個出家人,正在路上,你要等他來,為他講《瑜伽師地論》。」夢醒之後,風病即漸漸痊癒。當戒賢論師見到玄奘大師時,問 他:「從你的祖國到這裡來,前後需要多少時間?」他說:「三年。」與夢兆相符。由此可見,玄奘大師到印度學習《瑜伽師地論》,有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 勒菩薩的因緣,勸請戒賢論師不要自殺,而專為玄奘大師講《瑜伽師地論》。戒賢論師為玄奘大師講解此論,一共講了三遍。
《瑜伽師地論》的特點
趣 向三乘的修行者,希求轉凡成聖,趣證涅槃或無上菩提。彌勒菩薩大慈大悲,教化人間凡夫轉凡成聖之道,以漸次教授的方式,從我們能領解、能做到的地方說起, 讓我們發道心,知道應該如何起步,既能符合佛的法印又能契機,下手處不會說得太高。《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內容由淺而深、有略有廣,它不是佛法概  論,而是全面而詳細的、深刻而有次第的開示了全體佛法。論中闡明一切凡聖的因果 --  生死的緣起及涅槃的緣起;開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修行的道次第,將由凡轉聖的過程、條件及方法做了完整詳細的說明,完備地介紹了修行的次第,就如同  一張道次第的詳細地圖,若能循此路徑,則可避免歧途,安全地到達解脫的目的地。所以,本論為有心於聖道者之所必學!
雖 然我們是尚未成就聖道的凡夫,但是學習《瑜伽師地論》能建立符合佛意的正知正見,對於一切修行的法門,可以此聖教量作為量尺,不會隨著別人的舌頭轉。若  依此起修,即能開展正確的修行,這件事非常希有難得!若是能夠認識《瑜伽師地論》這樣的重要性,即便用多年的時間去學習,也是值得的!
近 年來,漢傳佛教徒歡喜靜坐的風氣漸盛,可是不容易取得正確的、圓滿的習禪知識。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學習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 蜜》、《摩訶止觀》、《小止觀》。第二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尤其〈聲聞地〉中對於靜坐修奢摩他的教授,說得非常詳盡,為其他經論所不能及。其中說到色 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以及慈、悲、喜、捨四種三昧等,這是現今我們漢傳佛教徒特別需要努力的部份。所以,歡喜靜坐的人尤其應該學習《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對於聖道次第、禪法等的開示全面而深入,源頭來自於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是修學聖道已經成功的大聖人,他對我們開示了這個修學聖道及習禪的法門,我們應該百分之百的相信!想要坐禪、成就聖道,應該從這裡開始學習!
論題略釋
「瑜伽」,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是「相應」義。相應者,相合也;通說三乘的境、行、果、教中,都具有相應的道理。
(一)境瑜伽:心所緣慮的一切染淨境界,都具有不顛倒的第一義諦真理。佛應機而宣說的教法,能恰如其分地說明諸法實相,與真理不相違背;依之修行,能順向第一義諦,能到達涅槃彼岸。故知境與教理、修行、果證,都是相呼應、相契合的。
境瑜伽通於一切境界,諸佛聖者為契理應機,而對境瑜伽有種種異說。其中可以用觀待、作用、證成、法爾四種道理,去貫攝通達教理行果,令境與行果、行與果法得以相應。
(二)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