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等,目前這些事情都在積極進行中,今後還要繼續推動。不過,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 中。」一般人家的小孩,自家賣的糖果不喜歡吃,卻拿錢去外面買糖吃;佛光山的徒眾有這麼好的修行環境,卻也一心一意想到外面參學,正如中國人時興向外移民 一樣。不過,一個學佛的人不懂得挖掘自家寶藏,實在很可惜,希望佛光山的徒眾,人人都能珍惜現有的福德因緣。

傍晚回到佛光山,分別巡視山下的大倉庫及東山工程。 
■一月 四日  星期二

昨天從頭份趕回佛光山,主要是為了今天早上八時要到臺南靜修禪院,參加信徒辜瑞瓊居士尊翁辜良興老先生的告別式。雖然告別式後馬上又要趕往臺北,南北一 趟,需時四、五個鐘頭,但我很願意結這個緣。因為我覺得很多信徒一生護持佛教,別無所求,只在自己或親人往生時,希望法師替他誦經,做一堂功德佛事,而這 也正是我們對信徒平日護持佛教的一種回饋。再說,一堂如法如儀的功德佛事,不但能超渡亡者,也能接引眷屬學佛,這是「生亡兩利」,也是「了生脫死」,所以 我常告訴徒眾,要發心做佛事。

從臺南到臺北,一路車行順利,下午二時前,趕到臺北道場,參加信徒的聚會。許多信徒對臺北道場非常關心,因此特別在落成之前舉行聚會,由我向大家介紹說明 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天到場的信徒有曹仲植、黃葉美、陳信智、林成果、黃麗明,以及分別從澳洲、日本趕回來的劉招明、陳逸民夫婦等百餘人。佛光山信徒總代表 陳履安院長也撥空出席,陳院長在會中談到幾點他的學佛心得與感想︰

1.佛法重在實踐,護持正知正見的道場,也是修行之一。

2.佛光山是菩薩道場,不管出家、在家,人人奉行菩薩道,甚至不管資歷深淺,都能放下身段,只要眾生需要什麼,大家就去做什麼。所以在佛光山的道場,可以學習發菩提心。

3.大師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照見自己,也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機會。最近越來越覺得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很重要,因此自己平時經常自問︰我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嗎?

4.西風漸進,幸賴佛教保存了中國文化,去年在佛光山參加水陸法會後,更覺得佛教蘊藏了豐富的中國文化,正是所謂「禮失求諸野」。因此我自己更要發大願心,護持佛教道場,並且以弘法為己任。

陳院長真是現代的維摩居士,是一位真正發大心的菩薩,他最近到各監獄,以及各鄉鎮的佛光會講演。元旦才從臺中東海道場講演回來,據說當天樓上樓下、講堂佛堂到處是人潮,不但老參信眾歎未曾有,初學佛者也都歡喜讚歎不已。

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一段經文說︰應以宰官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過去一般人不願承認自己是佛教徒,陳院長站出來登 高一呼,使得民間對學佛的看法不一樣了,尤其院長提出「學佛」的口號,不只學佛,而且要修行。院長現在每日誦經、打坐,再忙也未曾間斷。更難得的是,院長 從不要求他人,凡事克己自省,能有如此一位宰官身的護法,是佛教的福氣;尤其他的謙卑、恭謹,更是佛教徒學習的榜樣。

今天除了陳院長在百忙中撥空蒞席外,並有潘維剛、高信譚、章金生、施重任、顏允進等民代學者教授參加,我也把握難得的機會,請潘委員、高教授等人「上臺」 講話,結果高教授謙稱︰只有大人物才需要舞臺的陪襯,小人物只要在臺下即可。隨即又說︰凡是上臺的人,遲早都得下臺。他的幽默詼諧而又不失哲理的話語,引 來眾人的會心一笑。不過,隨即我請慈惠「上臺」報告佛光大學的概況時,我說︰出家人早已超出三界外,所以沒有臺上臺下之分,語畢,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