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就沒分。第二信了要求生,要有其願望,如無量壽經中所提到的阿闍王子,有信而無願,亦不能成就。第三說發心多少,有人具足一種,有人具足兩種,最好三心齊發。第四說往生的利益,即必生彼國。
四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
第四段正式開示三心,即發菩提心,亦即上品上生章中最重要的一段開示。「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這段經文有兩個意思,「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佛自己說出來,如阿彌陀經,無問自說。佛觀眾生機緣成熟,無量劫來善根發現,現前又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法門只要一說出去,一定有人聽到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淨土,這就是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為眾生說出這個無上法門。第二個意思是「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前面曾說過具三心者,此處說出。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過:「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可知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的菩提心容易懂,善導解釋的非常周圓,如仔細研究即可有很深的體會。善導講的周圓,蕅益講的精要,若真能體會即能知如何發心。
「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即真心實心,真心即非妄心,實心即非虛情假意。一切是真誠,真誠是真心的本體,深心與迴向發願心是真心的作用。深心是對自己的作用,屬於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此與儒家所講的不謀而合,儒家教學有三綱(君臣、父子、夫婦)八目。對於修學的程序也講的非常清楚,儒家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大乘菩薩行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詞不一樣。八目中「誠意、正心」即此處所講的三心,「誠意」即是心之本體、至誠心。「正心」即心的起用。人人皆有一個真心,真心顯露即是菩薩,凡夫用的是妄心,為什麼真心不能現前?因有障礙故,亦即華嚴經所講的妄想執著,因而真心透不出來。「妄想」擴張成為「所知障」,「執著」演變為「煩惱障」。儒家亦知有障礙,而名詞不同,儒家講「格物」,「物」是物慾,物慾即煩惱。「格」是格鬥格除,「格物」即是破煩惱障,然後致知,致力於智慧,智慧現前即破所知障。格物致知之後,真心即現前,真心起作用即示現正大光明,儒家在修學過程中與佛家完全相同。善導大師在此地為我們開示,理論與方法兼而有之,應細心體會。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欲」是希望,「明」是明瞭。「一切眾生」指九法界眾生,菩薩不難,已經覺悟。聲聞緣覺亦不難,煩惱少,比我們薄,容易覺悟。最麻煩的就是六道凡夫,妄想執著特別重,把妄心當作真心,以為自己對人對事皆是真誠,果如此想法即無可救藥。不可自己在外表上裝作賢明善良之相,而內心裡仍有貪愛,貪愛無論對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均能著魔,所有境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保持心中如如不動,要斷瞋恚心,要斷邪心,惡性難改,無始劫來養成的,與生俱來的煩惱,例如一歲大的嬰兒,分糖果給他們吃,分的不均,他就會生氣,無人教他,這是天生的貪心嫉妒心。所以人一定要靠後天良好的教育,否則內有煩惱,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