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解釋名題
無論任何經論,或世間書籍,皆各有其名題,今天要講的,雖非經非論,謹是祖師的論文,當然,亦有其名題。本論文的名題,是「勸發菩提心文」。在此六個字中,前五字是本文的別名,文之一字,屬於通名。如雲棲大師寫的戒殺放生文,龍舒大士寫的淨土發願文等。現在,先解釋本文的別名。別名中勸字,是勸導,勸化,勸勉,屬於教。發是啟發,激發,及發起,屬於機。菩提心三字,是本文的主題,亦是本文所說的中心思想。無論是教,是機,皆以菩提心為中心,為目標。但何謂菩提?何謂發菩提心?因何要發菩提心?我認為在解釋本文之前,應該有詳細解釋的必要。
一、何謂菩提
梵語菩提,中國唐朝以前的舊譯時代,譯名「道」。唐朝以後,新譯名「覺」。大智度論說:「菩提,名諸佛道。」大乘義章言:「菩提胡語,以翻名道。」安樂集亦言:「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但唯識述記則言:「梵語菩提,此翻為覺。」本人認為:菩提即是覺道,亦即是諸佛所證正覺之道。在能證方面說:是覺,在所證方面說:是道。
但此道,非普通世間之道,非二乘人所證出世間小乘之道,亦非大乘菩薩所修的菩薩道,而是諸佛所證無上菩提的佛道。此中言覺,非世間一般人的知覺,或錯覺,非外道的邪覺,非二乘的偏覺,非菩薩未圓滿的正覺,而是諸佛智德圓滿,究竟覺悟的無上正等正覺。
因為一般人的知覺,是妄非真;外道的覺,是邪非正;二乘的覺,是偏非中;菩薩的覺,雖正未圓;皆非究竟。唯佛與佛,以始覺智,證本覺理,智極理圓,并基於平等之理,本乎平等之心,教化眾生,平等拔苦与樂,故言正等;佛自覺己圓,又能覺他,二利究竟,覺行圓滿,十界眾生,無過其上者,因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無上正等正覺之道,就是本文所講的菩提。
但若據眾生本具的理性而說,可分為真性菩提,實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種:
一、真性菩提:即是眾生本具的真如自性,在有情言,名之為佛性;在無情言,名之為法性。無論佛性或法性,俱皆真實而且常住。眾生雖然迷此佛性,流轉三界六道生死,變成為苦惱的眾生,但此性不滅,不減;諸佛雖然悟此佛性,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成為正覺的佛陀,但此性亦不生,不增。至於法性,則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如水之濕性,火的暖性,地的堅性,風的動性,以及宇宙萬物的個別的特性。物之相雖生滅無常,物之性則永恆不變。此不變而能隨緣,雖隨緣而又不變的真性,原是生佛體同,聖凡無二,物我一如,既無去來,亦無生滅,因名之為如如理,亦即是眾生的本覺理體,因此,被名真性菩提。因為此真性的法身理體,周遍法界故,是以理為道。
二、實智菩提:實智,即是真實的智慧。此真實的智慧,是依據眾生本具的理性而起的始覺智,還照眾生本具的本覺理,理智一如,不假修成;而且能夠如實了知本覺理體,能滅妄歸真,能轉識成智,因此,被名為實智菩提。即是諸佛所證的根本智,以其智光能夠圓照法界而無遺,故是以智慧為道。
三、方便菩提:方便,指權巧方便,佛以實智證理,以權智鑒機,隨順眾生種種根性,而施設種種方便,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權巧啟發,眾生內在的智慧,令眾生去妄存真,共證理性菩提,因此,被名為方便菩提。即是依根本智,所起的後得智,以其妙用無邊,故以對機施教為道。
若據諸佛證德言:菩提有法身菩提,有報身菩提,及應身菩提。法身菩提,即是如來藏性。此如來藏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無所不在,無處不遍,如水之在地,如電之在空,萬物共品,諸佛共證。報身菩提:是十地位滿的菩薩,果證真常,靈明覺照,恆於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涅樂境界中,自我享樂。應身菩提:是諸佛菩薩,隨順眾生的機情所示現的應身。若然眾生機情成熟,佛即示現八相成道。如釋尊降生於釋氏王宮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