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度經》、《淨行品經》、《首楞嚴經》、《禪秘要經》、《修行方便經》、《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等八十八部,一百十八卷。
《禪秘要經》四卷,《修行方便經》二卷,都重在說明禪觀之法。《首楞嚴經》,《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三卷,尤為形成大乘禪教的要素,其說散見於諸禪書中,影響很大。
(四)康僧會解說禪教
沙門康僧會,其先康居國(今新疆北至中亞一帶)人,世居天竺,其父因經商移居交趾。會年十九,二親並亡,乃出家,勵行甚峻,明解三,藏博學多識,兼善文學。於東吳赤烏十年(247)來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因感得舍利以獻孫權。權遂為建塔寺,以始有佛寺,遂稱建初寺。由是江右(長江以西之地)佛法大興。僧會於建初寺譯出《六度集經》、《雜譬喻經》等。又註釋《安般守意》、《法鏡》、《道樹》三經,並制經序。解說禪教的《安般守意經》註解,當時習禪的人奉為龜鑒。這裏抄錄《出三藏記集》卷六所載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中一段,以明康僧會對修禪方法及利益的重視。
「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眾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數、隨、止、觀、還、淨),以治六情。情有內外:眼、耳、鼻、口、身、心,謂之內矣;色、聲、香、味、細滑、邪念,謂之外也。……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是以行寂繫意著息,數一至十,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無他念,泊然若死,謂之一禪。禪,棄也,棄十三億穢念之意。已獲數定,轉念著隨,蠲除其八,正有二意(言意已十去其八,僅存數息相隨二正意)。意定在隨,由在數矣(相隨時意定在隨,其初由於數息)。垢濁水肖滅,心稍清淨,謂為二禪也。又除其一,注意鼻端,謂之止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趣(生老病死),五陰六冥(即六塵),諸穢滅矣。昭然心明,逾明月珠(得止心明)。淫邪汙心,猶鏡處泥,穢垢汙焉,偃以照天,覆以臨土(偃鏡以照天,覆鏡以臨土,皆無所見)。聰睿聖達,萬土臨照。雖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濁。眾垢汙心,有逾彼鏡矣。若得良師,劃刮瑩磨,薄塵微 ,蕩使無餘,舉之以照,毛髮面理(面紋),無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萬不識一矣。猶若於市,馳心放聽,廣採眾音,退宴存思,不識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濁翳其聰也。若自閑處,心思寂寞,志無邪欲,側耳靖聽,萬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行寂止意,懸之鼻頭,謂之三禪也。還觀其身,自頭至足,反覆微察,內體汙露。森楚毛豎,猶睹濃涕。於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信佛三寶,眾冥皆明,謂之四禪也。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穢欲寂靜,其心無想,謂之淨也。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舉眼所觀,無幽不睹。往無數劫方來之事,人物所更,現在諸剎,其中所有世尊教化,弟子誦習,無遐不見,無聲痖不聞。恍惚彷佛,存亡自由(生死自主)。大彌八極,細貫毛氅。制天地,住壽命,猛神德,壞天兵,動三千,移諸剎。八不思議,非梵所測,神德無限,六行(數隨止觀還淨)之由也。世尊初欲說斯經時,大千震動,人天易色,三日安般,無能質者。於是世尊化為兩身,一曰何等,一尊主演,於斯義出矣。」
康僧會在《安般守意經序》文中對數、隨、止、觀、還、淨六妙門,解釋得既深且透,清楚地說明了他對禪觀的重視和修禪的體會,對後世修習禪觀者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五)竺法護的譯述對禪學的影響
兩晉時代佛教很盛,譯經的人很多。成就大而影響深的譯師當然推竺法護。他的祖先是月支國人,本姓支氏,世居敦煌,年八歲出家,事外道沙門竺高座為師,遂稱竺姓(當時沙門多隨師姓)。誦經驗日萬言,過目能記。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博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