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切凡夫由於我執和法執,枉受無量身心大苦,因此必須實踐佛法,逐步轉而化之,才能獲得自性本具的無量光明和自在。
由於人們根性,因緣萬差千別,因此在修持方法上,因病設藥,法門無量。但無量法門,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攝心為戒,定慧交資,便能去執化障,成就覺性;而止觀法門則是得定開慧的重要功夫。止與觀原非二法,在具體實踐中,則每以修觀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釋尊隨機施教,教三界內的鈍根眾生,修苦、空、無常、無我的析空觀;教三界內的利根眾生,修諸法緣生無性,當體不可得的體空觀;教三界外的鈍根菩薩修先空、次假,後中的次第三觀;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薩,修稱性圓妙、直下照去、三觀任運圓成的一心三觀。
般若法門,不外由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達實相。所謂實相般若即是本覺,觀照般若即是始覺。由一念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越強,定力越足,定慧互資,則始覺與本覺合一,便能破小我的執著,而悟證常、樂、我、淨的大我,豈不慶快平生!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說:「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為我,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為有,若能斷除於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