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受想行三陰,指受、想、思三心所,「識陰」通指八個識。現前所講,「受陰」指「前五識」者,以八識雖皆有受,而「前五識」受力偏強故。「想陰」指「六識」者,以六識想力最大故。「行陰」指「七識」者,以七識思力極勝故;如急流水遷流不住。「識陰」指「第八識」者,以八識執持全身故;若無八識見分,映在諸根,則前七識皆無了別功用。今約八識分配四陰亦不遺漏心所。是否有當,請質高明。
次說「法執」之迷。眾生不了諸法皆空,本非實有,妄執萬有以為實法,是為法執無明。世間萬有,從緣生滅、幻妄為相,皆由「無明」幻力所成。如空中華,空原無華,病眼妄見,病者執為實有。病眼由身中火氣所成,空華由病眼虛妄而見。眾生亦復如是,由心中「無明」之惑,薰成見病,妄見世間有一切「法」。若無「無明」,則無「妄見」;既無妄見,自不見一切法。如好眼之人,但見萬里澄空,清淨無礙,本無空華。眾生妄執萬有為實法,是為「法執」之迷。迷卻「法空」真理,故曰:「無明」。
由「無明」緣「行」:行是業行,因「無明」惑,而造善惡不動之業行,惑業是過去世二支苦因,能招現世五支苦果。
「行」緣「識」:識即第八「阿賴耶識」,現在世而來投胎者是。此識隨業受報:於父母有緣之處,見有明相發現,神識聰利,即刻到父母身邊,忽起一念愛心,流愛為種,納識為胎,流一念愛心,為受生之「種子」,納「八識」於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識」緣「名色」,名色即是「心色」。「心」無形相但有名字,故曰:名色。「名」屬隨業投胎之心識;「色」即赤白二渧之色法。「心」「色」和合方能成胎。
「名色」緣「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十月滿足,出胎成人,六根具足。而眼根能入色塵,耳根能入聲塵,鼻根能入香塵,舌根能入味塵,身根能入觸塵,意根能入法塵,故名「六入」。
「六入」緣「觸」:觸者接觸。孩童時天真純樸,六根對境,但接觸而已。
「觸」緣「受」:年至稍長,知識稍開,根境相對,即知領受。從「識」至此,共有五支,是現在世之苦果;合前二支乃前因今果,是一重因果也。
「受」緣「愛」:年至成人,意識攀緣諸塵境界,分別好醜,而起愛憎。見順情境,心生愛著;見違情境,心生憎惡。
「愛」緣「取」:對境既起愛憎。於所愛境,念念貪求,必取而得之。於所憎境,念念厭離,必捨而去之。今雖單舉「愛」「取」,以愛字含有「憎」字在內,「取」字含有「捨」字在內。
「取」緣「有」:上二支「愛」「取」,屬現在世之惑,依惑必定造業。「有」即是業,有善惡等業。此三支是現在世之苦因。
「有」緣「生」:既有苦因,現陰身滅,中陰身生,依業受報,依因感果,必定受生。
「生」緣「老死」:既已受「生」,則後陰之身,自然從少至老,遷流代謝,必至於死。如然香相似,漸漸消殞。此二支是未來世之苦果。合上三支乃今因後果,又是一重因果也。如是輾轉,果上再造因,依因再感果,因果不昧,相續長劫,無有了期,故名流轉門。
三、還滅門——是樂因樂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自「無明」滅,則無有「惑」;無「惑」,則不造「業」;無「業」自不受「報」。苦因既斷,苦果自除,故得復還真理,滅除生死,故名還滅門。
佛為「中乘」人說此十二因緣之法。此人利根,一聞之下,便知「無明」為生死根本;即下手用功斷「無明」,「無明」一滅,其餘十一支,不斷自滅。如砍樹者,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可出三界內「分段生死」,證辟支佛果,是為緣覺乘教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