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大師文集—法義 圓瑛大師講述
2011-1-24 17:19:56

圓瑛大師講述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
三乘教義
各位居士:圓瑛昨日因事來京,承本寺廣明方丈暨首都佛學研究會,請講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時間三晚之講演,講題是「三乘教義」。「三乘」是釋迦佛對三種根性眾生所說之法。「乘」是車乘,運載為義,譬喻為名。
對小根眾生,說四諦法,名「聲聞乘」,亦即小乘。
對中根眾生,說十二因緣法,名「緣覺乘」,亦即中乘。
對大根眾生,說六度法,名「菩薩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車,只能自載,以力量小故。
大乘不獨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車,可以廣載,以力量大故。
我佛釋迦牟尼(譯能仁寂默)應時出世,所謂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何為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廣度眾生,個個令成佛道,是名一大事因緣。法華經云:「為欲開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佛知乃是真知,而無所不知;佛見乃是真見,無所不見。一切眾生本具佛之知見,故曰大地眾生本來是佛。祇因迷了本性,將佛知佛見,埋沒在「五蘊」身中。猶如真金,埋沒在礦山之中,惟有礦師能識,開礦乃可出金。眾生本具佛之知見,惟佛能知,故佛為眾生開之。又云:「為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示者,指示。於眾生身中指出佛之知見,而不離於眾生平常日用中,終日見色聞聲,無非全體大用。又云:「欲令眾生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生」「佛」本來一體,祇因「迷」「悟」攸分。迷時:則全體佛知見,即成眾生知見;悟時:則不離眾生知見,即是佛之知見。又云:「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既然開示令悟,則眾生自可依悟起修,因修得證,入佛知見,圓證無上佛道;佛一代中度生大事,不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佛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即欲以自覺之道,普覺一切眾生,首說華嚴大教,轉根本無上法輪,無奈大法不契於小機,小乘眾生,有眼不見舍那身(佛之報身),有耳不聞圓頓教,如來不得已,從本起末,隱大施小,開方便門,說出「三乘」教法,漸次修證,欲令眾生由此「三乘」出離生死,趣至涅槃。
一、小乘教義
小乘教義,即「聲聞乘」。聲聞者,聞佛所說四諦聲教,由此得證阿羅漢果,故曰「聲聞」;佛以音聲而作佛事,謂之聲教。何謂四諦?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者,實義。此四諦中,有苦樂二種因果,依因感果,皆諦實不虛之理,故名曰「諦」。
(一)「苦諦」:是三界內生死的苦果。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而言,各有界限故。
欲界,是「五趣雜居地」。何謂五趣?一者天趣,指六欲天,有男有女,未離欲故。六天之中,生天愈高,欲心愈輕。頌曰:「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是則名為六天欲。」以修上品十善為因。十善者:身三善(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善(不貪、不瞋、不癡),所感欲界之報為「果」。二者人趣,以五戒為因。五戒者:一、不殺生害命,二、不偷盜財物,三、不行姦犯淫(惟在家學佛五戒居士不得犯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食肉,所感人道之報為果。三者地獄趣,以五逆十惡為因,所感八熱八寒之報為果。四者餓鬼趣,以瞋恚嫉妒為因,所感歷劫飢虛之報為果。五者畜生趣,以愚癡暗昧為因,所感宰割烹煎之報為果。尚有阿修羅趣,合之便為六趣。六趣即六道,依因趣果,故名為「趣」。梵語阿修羅,此云非天,以無天德故,因中雖修十善,猶帶瞋慢之心,是為善惡雜修,故不感天報,比天不及,比人則勝。所住之處,在大海中心點,須彌山之內,亦有宮殿在海底,入海二萬一千由旬,乃至入海十六萬八千由旬者。阿修羅有胎、卵、濕、化四生區別,福報亦有勝劣。此中所言五趣雜居地,不列阿修羅,乃將阿修羅攝在四趣之中。胎生阿修羅,人趣攝之;卵生阿修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