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從此應生覺悟,佛心本來清淨,當除三毒諸惡濁心,當發六度之菩提心。何謂六度?佛說六種法門,能度六種蔽惡之心:甲、布施度慳貪;乙、持戒度毀犯;丙、忍辱度瞋恨;丁、精進度懈怠;戊、禪定度散亂;己、智慧度愚癡,六度具合萬行。佛教大乘修行,一定要修六度,六度滿足,方證佛果菩提。印度語菩提,漢文譯為覺道,即佛道也。能發修行六度之心,是為發菩提心。
布施有三種:一、施財:非獨錢施,凡資生之物,皆名外財,本人身命身力為內財。六度以布施為第二者,因眾生個個厭苦求樂,欲修大乘之行,必先以內財外財,布施眾生,拔其苦惱,與以安樂,令得利益。釋迦過去劫中,修六度行,有一世為須大拏太子,以財寶物件,種種布施,乃至以妻子施。又一世為尸毗王,割肉餵鷹,乃至以全身布施一切眾生。慳貪心最重者,莫過於貪己身,此身可捨,則根本我愛之貪心破除矣,故得度慳貪;一切眾生見聞感化,亦得度他慳貪。
二、法施:自己所覺悟之法,或有益於人生,或有裨於世道,自覺覺他,盡力宣傳,隨機勸化,必令眾生均沾法益,不存絲毫吝法之心。
三、無畏施:能以無畏施眾生,如眾生經過險道,心畏搶劫,能為擁護,令其安然得過;又如眾生忽染疾病,心畏死亡,能為醫治,令其即日痊愈等,皆無畏施也。世界之人,能行佛教大乘布施之度,則一切慈善公益,教育善舉,自可日見發達,社會中全無失教失養之人,而一切詐欺取財,侵佔田產,擄人劫財,爭權奪地,種種惡風,自可殄息矣。何以故?人修布施而度慳貪故。
持戒亦有三種:一、攝律儀戒:攝持戒律,具足威儀,即無惡不斷也。非但大惡不為,即小惡亦復杜絕,恐防引蔓牽延,如一星之火,能燒大山。二、攝善法戒:修行善法,不起分別,即無善不修也,非但上善力行,即小善亦復不捨,以期漸積功德,如滴瀝之水,終盈大器。三、饒益有情戒:有情即動物之總稱,個個皆具有情識,故奉行眾善,普度一切,即無眾生不度也。非但親屬度脫,即冤家亦復救濟,所謂冤親平等,如一雨所滋,普潤萬物。世界之人,能行佛教大乘持戒之度,則人人身不行惡事,口不道惡言,意不起惡念,群趨道德之正軌,共享和平之幸福,自可化干戈為玉帛矣。何以故?人修持戒而度毀犯故。
忍辱亦有三種:一、事忍:忍字工夫,本是難做的,即看字樣,便知是難。上是一個刃,刃者,尖刀也;下是一個心,以尖刀揮在心上,試問難過不難過,此過得去,忍得住,便是工夫。辱有多種:侮辱、凌辱、打辱、罵辱,乃至殺辱,總而言之,是為逆境。
事忍者:但凡辱境之來,必定不可與其計較,總要退一步,讓三分,持起忍力而忍之,此名力忍。若忍力不足,忍不住心中瞋怒勃起,當更作一反忍,不要瞋恨於人、自當反責諸己,定是我之不好,所以受辱,若細思自己,的確無有不好處。乃他無故加辱,又當反想,或是我前世辱他,今生應當還報,不然,何以他不辱餘人,獨辱於我?如是反責、反想,是名反忍。此兩者雖能忍之於心,不與計較,不圖報復,然心中猶記得受辱之事,未及於忘;再當進一層,併將辱事不懷於心,如鏡照像,過而不留,是名忘忍。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即此忍之工夫,所以稱為古之賢人。此三者,雖工夫漸次增進皆屬事忍。
二、理忍者:依理觀察,本來無我,此身四大假合,妄有功用,眾生妄執實我,我見既存,人見斯立,人我對待,順逆境起,凡拂逆之來,亦執實有受辱之我,加辱之人,中間辱境,不了一切,皆如夢幻,無有真實。佛教人忍辱之法,即觀此身,夢幻本非實我,我見既泯,人見亦亡,人我兩空,辱境何在?不但無辱可忍,即能忍之我,亦不可得,此亦名觀忍。
三、慈忍:慈者慈愍,既受其辱,不但不圖報、不瞋恨,更生慈愍之心,愍其愚癡,妄行加辱於人。若遇不忍之人,或力量比其較大者,即當受報復之苦,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