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乘真宗
佛教者,釋迦牟尼佛開示眾生之言教也;又名佛學,即佛氏度生之學說,對治貪瞋癡三毒,而得解脫眾生生死輪迴之苦。其學說判為大小兩乘,小乘但話三界無常苦空無我,小機之人聞之,願斷三毒,願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但求自利,獨善其身,此等之人,不負社會國家種種責任,而於群眾,亦不妨礙。
大乘,則說萬法唯心,眾生即佛,大根之人聞之,誓修六度,自離三毒,志在利他,不捨眾生。此等之人,而於社會國家,大有關係,能為群眾,作大導師。以上二種學說,對今日之時代,現前之社會,應闡大乘之真宗,方足以挽人海之思潮,而作中流之砥柱。惟是大乘之理,本極高深,初機聞之,殊難信受,必宜細心研究,當有可信之處,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教大乘真宗,不外唯心二字,故先說萬法唯心。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心為諸法之體,諸法是心之用,從體起用用不離體。喻如世間種種金器,依金所成,金是眾器之體,眾器是金之用,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心生萬法,法法唯心,亦復如是。
即今世界,競尚物質之文明,不假精神之救濟,所以日入旋渦,日形險惡,果欲改造此險惡世界,必以挽救人心為前提。楞嚴經云:心平,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即心能改造世界之意。孔教亦云:「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祇此數語,足見儒釋救世之旨,在正人心,若合符節,所以佛教立唯心為宗。
世有一種唯物派之哲學家,與佛教唯心敵體反對。然佛教宗旨純粹,範圍廣大,哲學科學,無所不具。說唯心者窮源徹底之談,非不說唯物,如說由於四大(地、水、火、風)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諸相,此即說明唯物乃淺近之談,不可認為究竟。如指一把茶壺,佛淺說之,則四大所成,原料是地大之土,和水大之水,用火大之火,燒之必假風大之風,其火始熾,方能燒成茶壺。此即唯物之學說,非唯心窮源之論,若追本源,沒有人起一念心要做茶壺,則雖有四大,亦斷不能成茶壺。即此觀之,唯物是第二義,唯心方為第一義。
民國九年,圓瑛在北京講經,參眾兩院及國務諸人發起,聽眾數百,皆上流人物,一日有一大學教員,係唯物派,立一難題,謂佛教唯心之理,的確不能成立,我問何以見得?彼云:法堂之前,現今沒有馬,請法師心想一馬,能現馬,則唯心之理方可成立。我問:閣下知趙子昂善畫馬乎?曰知。又問:豈不聞子昂一日臥在床上,心想馬之狀態,不覺精神所注,居然變作一馬,適其家人入室,見一馬在床,於是驚喚,子昂問何故?家人即以其事告之,子昂忽然豁悟,一心想馬,居然變馬,如果一心想佛,豈不成佛?從此不畫馬而畫佛,請道子昂所現之馬,是唯心現耶?唯物現耶?這段事實,可作萬法唯心之鐵證。
次說眾生即佛,眾生乃動物之總名,凡有情識者,皆名眾生。經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因一切眾生,莫不有心,既是有心,則是心本來是佛,是心皆可作佛。何以故?佛者,覺也,一切眾生,個個俱有本覺之佛性,故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或問:眾生既本是佛,何以現有種種煩惱?而無智慧光明。答云:眾生雖具本覺之性,而今迷而不覺,將本覺佛性,埋沒於妄想煩惱之中,雖在煩惱之中,其性不變,與佛無二。故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若不加修證,則但名素法身,而無福慧種種莊嚴,譬如金在礦中,本來是金,若不加以假煉之功,渣滓未淨,精金未純,則終名為礦,不名為金,而無光明,亦無價值。眾生亦復如是,雖本是佛,妄想煩惱未除,佛性不顯,則終名眾生,不名為佛,若肯修煉,則大地眾生,皆當作佛,亦如礦沙,一經煆煉,皆可成金。
又如國民,個個具有大總統之資格,若不注重道德,研究學問,則終不能被舉為大總統。雖然心即是佛,尚待修成。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