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不犯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如前說;若護他心,若護僧制。
不同聲聞戒第八 
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中,毘尼建立遮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同聲聞學。何以故?聲聞者,乃至(不過)自(己)度(脫生死耳),乃至(亦須)不離護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而)學(諸比丘)戒。何況菩薩(自利利他之)第一義度,(豈可反不學此比丘戒耶?)又復遮罪(中、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單)為聲聞(人)建立者,菩薩(雖為比丘,亦)不同學此戒。何似故?聲聞(人,專為)自度(而)捨他,(所以)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可謂)菩薩自度度他,(亦)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
菩薩為眾生故,(當)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是為一)。及(彼居士等)自恣與(衣,但),當觀施主堪與不堪,(不拘多少,堪則)隨施應受,(是為二。)如衣、缽亦如是,(是為三。)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里織師織,(亦如是,是為四。)為眾生故,應畜積憍奢耶(此翻蟲衣,即是蠶綿)臥具、坐具,乃至百千,(但許為眾生畜,不許自用。是為五。)乃至金銀百千,(為眾生故,)亦應受之。(是為六。)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之)聲聞遮罪,菩薩(比丘)不共(聲聞)學。(既已)住菩薩律儀戒,(便應)為諸眾生,(不住少利少作少便)。若嫌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
住邪命戒第九
若菩薩,身口諂曲,若現相,若毀呰,若因(自己向所得)利(養,復向人說,以動人心,而)求(再得其)利(養。若如是)住邪命法,無慚愧心,不能捨離,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斷彼故,起欲方便,煩惱增上,更數致起。
掉戲戒第十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為攝彼故,欲斷彼故,為將護故;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和顏戲笑,現心淨故。
倒說菩薩法戒第十一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何以故?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
不護譏嫌戒第十二
若菩薩,不護不信之言,不護譏毀,亦不除滅。若實有過惡不除滅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實無過惡而不除滅,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誹謗,及餘惡人;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緣,生他譏毀;若前人若瞋、若狂,而生譏毀。
不折伏眾生戒第十三
若菩薩,觀眾生應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憂惱而不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觀彼現在少所利益,多起憂惱。
瞋打報復戒第十四
若菩薩,罵者報罵,瞋者報瞋,打者報打,毀者報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如法懺謝戒第十五
若菩薩,侵犯他人,或雖不犯,令他疑者,即應懺謝;嫌恨輕慢,不如法懺謝,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彼欲令作不淨業然後受者,不謝無罪;若知彼人性好鬥訟,若悔謝者,增其瞋怒:若知彼和忍,無嫌恨心,恐彼慚恥,不謝無罪。
不受懺謝戒第十六
若菩薩,他人來犯,如法悔謝,以嫌恨心,欲惱彼故,不受其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懺,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