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頌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述
2011-1-19 16:55:50


于凌波居士 講述
一、緒論——介紹唯識宗和唯識二十頌
唯識二十頌,是大乘唯識宗所依的一部論典。要講此二十頌,先要介紹這本書的作者、譯者、譯本,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和內容綱要。同時,還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學統。
在我國,唯識宗是大乘八宗之一,為法相宗的異名。法相宗又名普為乘教宗、應理圓實宗、慈恩宗。由決判諸法體性相狀故,名為法相宗。由明萬法唯識的妙理故,名為唯識宗。由普為發趣一切乘者故,名普為乘教宗。由所談的義理,均為圓滿真實故,名應理圓實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窺基二師所弘傳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學統,是傳自印度的瑜伽行學派。
印度的瑜伽行學派,是佛陀滅度後九百年傾——西元四、五世紀間,大乘佛教繼中觀學派之後興起的一個學派,此學派在西元六、七世紀間,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而此學派的始創人,為無著與世親二位菩薩。
無著梵名阿僧伽 Asaga. 是印度笈多王朝 (320—500) 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約在西元三六零至四六零年之間。他是北印度健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於婆羅門家庭,父名喬尸迦 Kausika、居國師之位,有子三人,長名無著,次子世親,幼子獅子覺。無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傳他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曾欲自殺,後得遇賓頭羅羅漢為講小乘空觀,他初聞悟入,然猶不能滿意,傳說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降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的瑜遮那講堂,為無著說五部大論:  <瑜伽師地論> 、 <分別瑜伽論> 、 <大乘莊嚴論> 、<辯中邊論> 、 <金剛般若論> 。唐代遁倫撰著 <瑜伽論記> ,卷一有謂:  [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恒於夜分從知足天降於禪省,為說五論之頌......」無著承彌勒之說,集眾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門傳至四方。
無著的著作很多,時有千部論主之稱。他所著的 <顯揚聖教論> ,相當於 <瑜伽師地論> 的節略本;而在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 則建立了法相學,在 <攝大乘論> 中建立了唯識思想的中心。後來世親更完成了 <攝大乘論釋> 、 <唯識二十頌> 及 <唯識三十頌> 等不朽之作,大成了唯識學的理論。
世親梵名 Vasabandhu.音譯婆藪槃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西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之間。陳代真諦譯 <婆藪槃豆法師傳> ,稱他:  [於薩婆多部 (即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典,師才俊朗無可為儔,戒行清高,難以相匹。」 據說世親為了取捨阿毗達摩一系理論,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城,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眾宣說。且隨講隨寫,著為 <阿毗達磨俱舍論> 。此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為聰明論。
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於鄰室宣讀 <華嚴經、十地品> ,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  [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讚揚大乘呢? 」這樣世親乃捨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世親約於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餘年。他遺留的著作很多,主要者有:<攝大乘論釋、 <唯識二十頌> 、 <唯識三十頌> 、 <大乘五蘊論> 、 <百法明門論> 等。
唯識二十頌、又名唯識二十論、亦名二十唯識論,全文一卷,是唯識三十頌的姊妹作,而出於三十頌之前。世親菩薩建立唯識宗,是以 <百法明門論> 總其宏綱,以 <唯識三十論> 完成組織。至於 <攝大乘論釋> ,重在成立阿賴耶識; <唯識二十論> ,重在破斥邪說,以明唯識無境之理。是故三十論與二十論兩部論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