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自己的信仰 文珠法師講述
2011-1-18 16:57:30

文珠法師講述
信仰,是人類精神的補品,靈性的要求,亦是開發人類智慧的主要力量。人的生理,固然需要飲食營養,以延續性命;人的心理,同樣需要精神食糧,才能健康正常。古今中外,一切英雄豪傑,能夠面對現實,克制困難,完成人生責任,固然依賴信仰力量;而歷代高僧,所以能化愚昧為智慧,化迷惑為清醒,甚至明心見性,成聖成賢,亦全靠堅固不移的信心。故古人說:信仰就是力量。特別是學佛,更以信為根本;因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心地觀經亦言:「法寶甘露妙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有信服藥證菩提,無信隨緣墮惡道。」可知信仰對於學佛的重要。但信仰一定要正信,真信,誠信,而非迷信,邪信,或莫棱兩可的信!
上古時代,人類知識貧乏,對於自然界水災、火災、風災、山崩海嘯、地震種種現象,無法抗拒,更無法理解,每以為天地間有一主宰人間禍福的神祇,敬之得福,逆之得禍,遂祭之以三牲酒禮,獻之以壯男美女,博取鬼神歡心,求鬼神庇祐,賜平安、賜福壽!這些都是迷信的行為。
當知人間禍福,皆是人自作自受,絕非人與天賜,除了自求多福,扭轉惡運外,實非鬼神可能轉移。現代人類思想進步,已脫離神治意念,但由於人的貪慾無窮,每感不足,仍希望神靈庇祐,所求如意。因此,有人利用人心迷信的弱點,假借宗教名義,大搞迷信活動。近年很多人利用佛教,替人求財消災,騙取他人財物,以遂個人私慾,使正信佛教,披上迷信外衣,塗上迷信色彩,蒙垢納污,言之令人傷心不已。
中國自從中央政府,執行宗教落實政策,信佛的人與時日俱增,可惜大都神佛不分,邪正莫辨;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由於信佛群聚的無知,人云亦云,人拜亦拜,使正信佛教,變為迷信對象,實在可惜。因此,本人以堅定自己的信仰為題,與各位討論,希望各位藉此機會,認識佛教,然後信仰佛教。
一、認識佛教
我們欲想認識佛教,可分以下各方面來研究。
(一)認識佛教的歷史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毘羅衛國、淨飯王宮的太子,名悉達多。年幼聰敏好學,智商超群。及長大成人,因不滿當時政制階級森嚴,更為找尋人生真相,毅然放棄王宮生活,遍訪名師。如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與苦行,終無所獲;唯有反求於己,在不苦不樂的平靜心境中,深入禪定。
結果,內在的智慧顯現,夜睹明星,成等正覺,親證佛性平等的真理。於是創立佛教,組織教團,實行平等的制度,提倡四姓出家,同一釋子;同時要弟子們,實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平等待遇的生活。用事實來改變當時社會階級的不平,以身作則,領導僧團,由進取思想與行動的自由,進而證得真理生命的自由。由提倡種族與階級的平等,而親證佛性的平等。使當時印度政壇,出現以因果警誡,代替法律懲罰;以慈悲感化,代替武力征服;以自由平等的理念,代替奴役與逼害。不但解救了當時印度民間的疾苦,也解救了百千年來,人類精神的飢渴;使人皆可以提升自己,改善自己,取消生老病死苦,換取真理生命的自由與解脫。
釋尊成佛前,沒有名利的野心,沒有權威的慾望,沒有統治世人的思想與言行;有的,只是慈悲的憐憫,真摯的同情,以及熱愛真理,加止拯救世人的悲願。釋尊創立佛教後,傳播真理的態度,從不運用權威或感情來獵取信眾,更不用神通妙用來震懾人心,有的,只是慈悲博愛的救濟,苦口婆心的勸導。令人從佛的語言行動中,了解佛教的善美,知道以佛法作為生活的指南,比較信仰其他宗教更殊勝,更踏實,而樂意皈依佛教。
據說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之初,有一耆那教派,因妒忌佛的成就,常在信徒面前,故意批評佛教。當時該教有一信徒名西哈,曾向首領拿他普塔提出,要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