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指導 林俠菴居士編述
2011-1-16 23:16:04


林俠菴居士編述
△導師阿彌陀佛。於往中。四十八願度脫眾生。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往生極樂國土。
△釋迦世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又云。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卸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云。稱我本師阿彌陀佛。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減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如來授手。頂告汝莫恐怖。來生我國。
△大勢至菩薩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土聖賢錄說。唐法焄大師。蒙文殊師利菩薩威神力。攝入五台聖境。照見作禮。諸問修行要道。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照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憶念。勿令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語已。舒金色臂。摩照頂曰。汝念佛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照受記矣。歡喜作禮而退。
△蓮池大師說。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費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防默持。或復昏沉。則不防高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徹悟大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一大綱宗。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勉哉。○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學道之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專持四重律儀。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土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驗證。以上八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善導大師說。大聖憐。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凡人臨終。須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若得捨此幻身。超生善道。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