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一物不能忘懷,即是愛也。有一念之不能遺忘,也是愛也。有一個情愛存之心懷,則求生之心念便不能專一,有一念不能歸於專一,則不得往生極樂世界也。
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以說是刮除遮障眼睛之翳病的金錍良藥,治療膏肓重症的有效聖藥。凡是有志於求生極樂世界者,應當要將此語句書寫於屋子的牆壁之間,銘刻在肌膚之上,時時而莊重地讀誦之,念念而提起正念。於娑婆世界之情愛,每日務必求其減輕;而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每日務必求其專一。減輕而又減輕情愛,以漸漸到達無有;專一而又專一其心念,以漸漸到達其究竟。如果真的能夠如此,則此人雖然尚未脫離娑婆世界,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雖然尚未往生於極樂世界,而已經是極樂淨土之嘉賓。等待其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世界乃是必然之事也。
有人問曰:減輕情愛有什麼方法嗎?答曰:想要減輕情愛,莫重要於專一求生淨土之心念。
又問曰:專一心念有什麼方法呢?答曰:想要專一心念,莫重要於減輕情愛。
此人莞爾笑說:師父您所說的首尾兩端猶疑不決而沒有一定,似乎是沒有主要的正論,如此要使學佛者如何依從呢?
答曰:這並非是兩端未決而猶疑不定也,這正是要說明我們能否專一心念之所以也。我們的心念之所以不能夠專一,這是由於散亂心改變所緣之境而使其如此也。散亂心改變所緣之境,又是由於追逐其他境界、令心念紛馳而使之然也。是故娑婆世界只要有一個境界,眾生便有一個心念;眾生有一個心念,娑婆世界便有一個境界。故曰:「心生起之故,種種的法便生起;法生起之故,種種的心念必便生起。」
眾生聚集眾緣而在心內搖動,趣向外境奔馳不停,自心與境界交相馳逐,煩惱就如同塵沙而無法窮盡。情愛如果不能夠遺忘,其念佛之心豈能夠專一呢?是故說想要專一其心念者,莫過於減輕其情愛;想要減輕其情愛者,則莫過專一其心。而想要專一其心者,則莫過於杜絕其境界。
眾多的境界皆空,則萬般的攀緣皆寂靜;萬般的攀緣皆寂靜,則專一心念自然便能夠成就。專一心念若是能夠成就,則情愛之緣俱皆能夠除盡。是故說「想要專一其心念者,則莫過於減輕情愛;想要減輕其情愛者,則莫過於專一其心念。」這是因為情愛與正念,乃是勢不兩立,就如同日與月之替代運行,明與暗之互相違背也。
有人問曰:杜絕境界有什麼方法嗎?答曰:我所謂的杜絕境界,並非是摒除萬有之事物也,也不是緊閉眼目而不觀看境界也。而是即於境界之當體以了知其虛幻,契會其本體以空寂其枝末也。這是因為一切萬法本來並不自己存有,其之所以存有者乃是由於情執也。是故情執在則萬物在,情執空則萬物空。萬物空則本性顯現,本性顯現而萬法空,萬法若空則情愛之念便止息。此乃是自然而然,並非是加以勉強造作之力也。
此即是《楞嚴經》所謂的:「此見與見緣,以及所想之相,就如同虛空之華,本來並無所有。此見及見緣,元本即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其中有是與非是呢?」是以想要杜絕其境界,則莫過於體悟萬物本自虛妄。體悟萬物本是虛妄,則情執自然斷絕。情執自然斷絕,則貪愛便不產生,而唯心之智慧便能顯現,心念專一便能成就。是故《圓覺經》云:「知道其虛幻即遠離,不必作其他方便法門。遠離虛幻即是覺悟,也沒有漸成之次第。」一個去除、一個留存,不容轉折反覆,其功效之神速,就有如以木槌擊鼓一般回響迅速,學習佛道之士,於此應當注意其心也。
又問曰:減輕貪愛與專一心念,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
答曰:能夠減輕娑婆世間之情愛,未必能夠專一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能夠專一求生淨土之念,必定可以減輕於娑婆世間之愛。此乃是約無有心志求生淨土與有心志求生淨土者之差距而說。若是去除無有心志求生淨土者不談,而獨獨討論有心志求生淨土者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