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本流通,這是《大寶積經》的全本。
什麼叫「寶積」呢?
底下有個解釋:「法寶之集積也。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為寶。」這一部大經裡面四十九會,就是四十九部經,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議,所以比喻做「寶」。「無量法門攝在此中」,所以稱它做「積」,聚集的意思。「寶積經論一曰」,「一」是一卷;《寶積經論》是這部經的註解,但是不完全,它只有四卷,什麼人註的也不知道,失傅了。但是這個論文收在《大藏經》裡面,它對於經題有個簡單解釋。他說:「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者,彼盡攝取,故名寶積。」從這一句,我們對於這個經題的意思,能夠知道一個大概。這是簡單將方等,方等部《寶積經》介紹出來了。
參、譯者‧菩提流志簡介
剛才講這部經翻譯的人很多,我們就不必一一介紹,我們單單介紹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梵語音譯,「此云覺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愛;「菩提」是覺,「流志」是愛。「南天竺人」,那時候印度稱為天竺,就是南印度人。「唐武后時來」,武則天的時代到中國來。「譯三藏經」,他是翻經的法師。「開元釋教錄九曰」,《釋教錄》是佛教經典的目錄,目錄裡面有簡單的介紹。說「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他原來的名字叫達磨流支,「達磨」是法,「流支」是希(稀)有的意思,所以他的本名是法希有。「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天后」是武則天,武則天大概嫌他這個名字意思不好,她心血來潮給他改了個名字,改成覺愛。「唐言覺愛,南印度人。」《宋高僧傳》三曰:「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諸位如果要知道得詳細一點,可以看《高僧傳》;《宋高僧傳》是《高僧傳》的第三集,裡面有他的傳記。
肆、本經簡介
下面是講本經的內容,也略微做個介紹。
「此經乃《大寶積經》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所以這個經文有上、下兩卷,在《大寶積經》裡面上卷是九十一卷,下卷是九十二卷。「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這個「詔」是武則天的聖旨,奉皇帝命令來翻譯的。「閱藏知津將全經內容分作十五段介紹」,《閱藏知津》是蕅益大師作的,蕅益大師將這一部經分為十五個段落,每一段落的內容介紹在下面。
第一段,「佛在鹿苑」,就是鹿野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前面括弧『序分』跟『正宗分』,是《閱藏知津》裡頭沒有的,這是我們因為講這部經,為了便利起見,我們加上去的,就是把這部經開三分。第一段跟第二段是屬於序分;第一段是通序,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第二段、「有諸菩薩業障深重,疑惑退轉。彌勒菩薩慰問令喜。」所以這一開端就曉得,這部經為什麼說的,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的的確確是業障深重的愚癡菩薩啦!大家受了菩薩戒,都是菩薩,雖受了菩薩戒,還是很愚癡啊!這就是本經所說的。
第三段,這是本經的正宗分。「有六十人隨勸詣佛」,隨著彌勒菩薩的勸告,這六十個人就跟著彌勒菩薩去見釋迦牟尼佛了;見到之後也很慚愧,善根發現——「投地悲淚」。佛安慰他們,叫他們起來,說他們往昔誹謗法師的惡業,多生多劫受苦,將來這個業報盡了,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學過淨土法門,都念過阿彌陀佛,只是業障太重了,不能往生,在六道裡面吃盡了苦頭。
第四段,「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佛讚印之。」這六十位菩薩,這是稀有的,人數不多。他們聽了佛的開導,真正懺悔,回頭改過自新,發十三弘誓。佛聽了之後,對他們也很讚歎。
第五段,「彌勒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安穩得脫。」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在我們應當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安安穩穩脫離六道輪迴、脫離生死苦海。
第六段,「佛答以二種四法。」這個二種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