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離此四句。緣之者心行滅。損之者言語斷。以是義故。釋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此偈中說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脫。汝疑佛智與人不玄絕者、是事不然。
三者疑佛實不能度一切眾生。何以故。過去世有無量阿僧祇恆沙諸佛。現在十方世界亦有無量無邊阿僧祇恆沙諸佛。若使佛實能度一切眾生、則應久無三界。第二佛則不應復為眾生發菩提心、具修淨土攝受眾生。而實有第二佛攝受眾生。乃至實有三世十方無量諸佛攝受眾生。故知佛實不能度一切眾生。起此疑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大乘廣智者。言佛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所以有三世十方者、有五義。一者若使無第二佛、乃至無阿僧祇恆沙諸佛者、佛便不能度一切眾生。以實能度一切眾生故、則有十方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即是前佛所度眾生。二者若一佛度一切眾生盡者、復亦不應後有佛。何以故。無覺佗義故。復依何義說有三世佛乎。依覺佗義故、說佛佛皆度一切眾生。三者後佛能度、猶是前佛之能。何以故。由前佛有後佛故。譬如帝王之甲得相紹襲、後王即是前王之能故。四者佛力雖能度一切眾生、要須有因緣。若眾生與前佛無因緣。復須後佛。如是無緣眾生、動逕百千萬佛、不聞不見。非佛力劣也。譬如日月周四天下、破諸闇冥。而盲者不見。非日不明也。雷震裂耳、而聾者不聞。非聲不勵也。覺諸緣理、號之曰佛。若情強違緣理、非正覺也。是故眾生無量佛亦無量。徵佛莫問有緣無緣、何不盡度一切眾生者、非理言也。五者眾生若盡、世間即墮有邊。以是義故、則有無量佛度一切眾生。問曰。若眾生不可盡、世間復須墮無邊。無邊故、佛則實不能度一切眾生。答曰。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譬如夢渡、大海、值濤波諸難、其人畏怖、叫聲徹外。外人喚覺、坦然無憂。但為渡夢、不為渡河。問曰。言度與不度、皆墮邊見。何以但說度一切眾生為大乘廣智。不說不度眾生為大乘廣智。答曰。眾生莫不厭苦求樂、畏縛求解。聞度則歸向。聞不度、不知所以不度、便謂佛非大慈悲、則不歸向。不歸向故、長寢久夢、無由可息。為是人故、多說度、不說不度、復次諸法無行經亦言。佛不得佛道、亦不度眾生。凡夫強分別、作佛度眾生。言度眾生、是對治悉檀。言不度眾生、是第一義悉檀。二言各有所以、不相違背。問曰。如夢得息、豈不是度耶。若一切眾生所夢皆息、世間豈不盡乎。答曰。說夢為世間。若夢息則無夢者。若無夢者亦不說度者。如是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雖度無量眾生、則不墮顛倒。
四者疑佛不得一切種智。何以故。若能遍知諸法、諸法墮有邊故。若不能遍知、則非一切種智故。對治此疑、故言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凡夫智虛妄。佛智如實。虛實玄殊、理無得等。故言無等。聲聞辟支佛欲有所知、入定方知、出定不知。又知亦有限。佛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而遍知。照萬法二與無二。深法非倫。故言無倫。八地已上菩薩雖得報生三昧。用無出入。而習氣徵熏。三昧不極明淨。形待佛智、猶為有上。佛智斷具足。如法而照。法無量故、照亦無量。譬如函大蓋亦大。故言最上。此三句亦可展轉相成。以佛智無與等者故、所以無倫。以無倫故、最上勝。亦可最上勝故無等。無等故無倫。但言無等便足。復何以須下二句者。如須陀洹智不與阿羅漢等、而是其類。初地至十地亦如是。智雖不等、非不其倫。何以故。非最上故。汝以知有邊為難、疑佛非一切智者、是事不然。
問曰。下輩生中云。十念、相續、便得往生。云何名為十念相續。
答曰。譬如有人、空曠迴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