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八個字,為本部書之總題。此書全明止觀下手工夫,為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此總題八字,於七種立題之中,屬單法立題。修習止觀是法,坐禪法要亦是法,是為單法立題。止觀法門,為十方諸佛,歷代諸祖,修習坐禪之法要,可謂包括一切。
智者大師,一生所說止觀有四種:一名圓頓止觀,在荊州玉泉山說,明圓頓妙觀,即今之摩訶止觀是;二名漸次止觀,在南京瓦官寺說,明從淺入深,次第之工夫,即今之禪波羅密門是;三名不定止觀,淺深不定,能大能小,即今之六妙門是;第四名小止觀,即今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亦稱為童蒙止觀也。
此部止觀,雖名為小,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言稱小止觀者,對汪洋浩瀚摩訶止觀之大部而言,此童蒙止觀,為初機簡略所說之小部,非是對大而言小,實是小而無外之小,謂一切法趣此小,是趣不過。如摩訶止觀,為大止觀,此大非是對小而言大,乃是絕待無外之謂大。言小,小無小相,小即法界;言大,大無大相,大亦法界。小大咸是法界止觀,大小相融,廣略無異,皆歸不思議之中道止觀。不過對眾生之機宜,所以有大、有小、有廣、有略之不同,故今明之為小止觀也。
夫法不孤起,仗緣方生。須知此部止觀之產生,不無因緣;蓋智者大師有俗兄陳鍼,時為中軍參將,至四十歲時,一日路遇仙人張果老曰:「看汝相,陽壽已盡,期月必死。」陳鍼聞之悚然,乃問計於智者。對曰:「汝聽吾言修持,即可得免。」陳鍼願受教,大師乃述此簡單要略之小止觀,命修止觀工夫。於是陳鍼遵依,切實修持。逾年又逢張果老,果老見而駭然,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觀坐禪工夫,故獲如是耳。張乃嘆曰:「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後過數年,陳於夢中見天宮,書有陳鍼之堂,十五年後生此。後陳果於十五年後,與諸親戚辭別,臨終結跏趺座,安祥而逝。是知此止觀者,智者大師,為俗兄陳鍼所說也。
然修止觀者,須認清宗旨。當時陳鍼之所以修止觀,其目的為延壽、為昇天,不過得止觀中之一點皮毛利益,非為止觀之本旨正義。當知大師所說止觀,豈僅特為昇天而已,實欲令成佛道,了生脫死,方是大師之本懷,止觀之真義。所以此書於第十章證果文中詳明,為究竟成佛之果,非為餘事也。
此止觀工夫,四威儀中,均可進修,何以獨稱坐禪?因為靜工夫,勝過一切。初機人於坐中修習止觀,較易得益,如坐中得益後,再歷緣對境,皆可修習矣!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即是止,所謂湛湛寂寂、一念不生;慮即是觀,歷歷明明,萬象森然;靜即是定,慮即是慧。修此止觀,即是靜慮一如,定慧均等,是知此坐禪之禪字,即楞嚴經中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之禪那二字,不可思議之止觀不二法門也。法即法則,軌持也;要即要道,關鍵也。此書為修習止觀坐禪之法則,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也。因此止觀坐禪之方法,乃為修行之要道,超生死證菩提之關鍵也。故以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八字,以立名也。
夫吾人之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光明,楞嚴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既言真心,唯是性淨性明,清淨法界,一大光明藏,何須修習此止觀耶?蓋吾等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被無明所障蔽;一念妄動,為生滅所流轉。故轉明為暗,轉靜為動,自心本是靈明徹照,至今成為糊糊塗塗之昏暗。本是不生不滅,而今成為生生滅滅之妄動。日但逐於五欲六塵,將紛擾擾相以為心性。然須知正當暗時,原來是明;正當動時,本自寂靜。何以故?自心本是不動不搖,非明非暗故。若修止觀,即能轉暗動而為明靜。修止,即能止其生死而為涅槃;修觀,即能觀破煩惱而為菩提。我人不欲了生死則已,欲了生死,捨止觀莫由。止觀是藥,種種貪瞋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以止之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