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滅代謝,如幻如化,緣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諸法無我,誰受苦者?同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應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無所著,氣血便得調和,病苦自可減輕。憶昔弘一大師有偈兩首,錄助法喜:
(一)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痴狂。
(二)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而不服,是謂大錯!
(答保定胡居士) 
黃念祖老居士所說:「信願具足,再加行持,三者具備,必生淨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二句成為淨宗之要領與鐵案,無可改易。至於所示蓮池大師之說,主要著重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因彌陀不離自性,淨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體會,則一句彌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徹,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生則沉著安閒,歿則逕登上品矣。(答寧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淨土十多年。求生淨土很好,不必改變。但是否調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彌陀聖號當作無上密咒念,(2)早晚靜坐各念一小時,用金剛念(唇動不出大聲),(3)手結法界定印,意則一心只顧到持名,不作觀想。如此修法與修六字大明咒無相密法沒有兩樣。念佛人並非不可修其他法門,但宜以念佛為主,其他為助,主助分明。如修淨土的人也常念心經,心經是般若法門。修法總以簡要為主,如念佛得力,則可一門深入,不必更換。
蕅益大師曾開導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雜染,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段開示十分精要。希能轉告令友。(答蕪湖潘居士)
古德確有晝夜念彌陀十萬聲者,如此速度已很快,約每秒鐘一點五至二句。此種追頂念佛,一般以念四字洪名為宜。正如長者所說:如此「妄念不易插入」,久久純熟,便可從有念入無念,由事持達理持,無相、無住之清淨心態便相繼現前,不難現證念佛三昧矣。(答內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法門無量,但門門皆是般若,法法都可融通,惟學者根性不同,故方便設施有異。仁者所謂「以持名念佛一法,圓攝諸宗,融通世法」,烏乎不可!但念佛時必須一門深入,至我心、佛心相契相入時,自然由一門會入普門而圓矣;否則間斷、雜染,不免影響實效。中上根性人,也可先參本來,及有發明,再於順逆境界中刻苦磨練,打掃夙習;特別要在障礙中忍得過,這是練心的要法。然後不離覺照,至誠持佛名號,並廣行眾善,迴向淨土,逐步圓滿自性功德。此所謂「有禪(謂徹悟本來)有淨土(謂信願求生),猶如戴角虎」也。(答北京陳居士)
禪淨二門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時,決不能兼收並蓄,腳踏兩船,而應一門深入,窮以歲月,否則勢必二法俱敗,一事無成。故從來祖師大德之提倡雙修者,亦必參禪明心,先悟根本,洞徹源底,然後復修念佛法門掃蕩而圓淨之。當參禪到根塵迥脫時,而靈光獨耀,終不斷滅;念佛到念而無念時,雖洪名歷歷,終不黏著,可見從空門入者,真空不空;從有門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禪淨實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須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離寂照。故知學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機,一時有一時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從根本處來說,有法終非究竟,無為豈即涅槃?(答上海李老居士)
長者於修淨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篤實用功者不能道。蓋勿忘,即無念而念;勿助,即念而無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圓融,理事交徹;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勞作道理會,分別既息,正智現前。故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至於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