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現出千尺之身,坐在蓮華臺上。他的周圍有一千朵蓮華圍繞,每一朵花上,都有一位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坐在華臺上聽盧舍那佛誦佛戒。這就是最初制定的戒律,也就是梵網經所言的菩薩戒。
梵語盧舍那,我們譯為淨滿,也就是報身佛。此中所言的十重戒,也叫波羅夷。四十八條輕戒也叫做輕垢罪。此菩薩戒大體上是制止人做惡事,而有人害怕戒律太多而不敢受戒。
梵網經上說:「不管是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老百姓、甚至諸天、鬼神、畜生、修羅等四趣眾生,只要聽得懂法師所說的戒法,都可以受戒。」所以說,寧可受戒之後破戒,而不可以不受。原因何在?因為受戒的心,境界遍十法界,功德甚深之故。而破戒只會破某一部分而已。
涅槃經說:「想要見佛性,想要證大涅槃,必須要用深重求法之心,來修持清淨的戒律。」
華嚴經說:「戒律是無上菩提的根本,應當要圓滿具足清淨的戒律。如果能堅持清淨的戒律,那就會獲得如來的讚歎。」
在許多的經論之中,很多地方都讚歎持戒的功德。以上所說的,是大乘的戒律。而眾生的根機和因緣各有不同,因此華嚴會上,非是別教圓教的菩薩,則無法得受用。於是如來就示現應化身,降生在印度的王宮裡。長大後厭離世間的無常,因而捨棄王位的尊榮,離家修道。以丈六之身,現比丘的形相,普度一切的眾生。用種種方法來誘引世間人學佛,隨眾人的根機來設定戒律,用種種法門來調治攝化眾生。
然而戒律並非只有釋迦如來才制定,而是十方三世如來所傳下來的,諸佛的道法是相同的。
因此戒本經上說:「和過去世的諸佛一樣,和未來世的諸佛一樣,和現在世的諸佛一樣,能戰勝一切憂慮之佛,都同樣是尊重戒律的,這就是諸佛所傳之法。」
最初傳法時,授法人和受法人都很殊勝。由於受戒者根器利,和佛陀感應相投。在鹿園得度的憍陳如等五人,是最初得度的弟子。世尊一叫「善來」,弟子就自然鬍鬚和頭髮都掉了,袈裟自然上身,立刻得到戒體。這都是由於夙世善根利之故,所以能夠自然就一切都合乎法度。
後來弟子根機和品性稍差,不能叫一聲「來得好」就得度。於是就要講三句話來受戒,這三句話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講完三句話之後,當下就能得到戒體。
後來,人的根器又更拙劣了,根機和因緣都變差,不可以講三皈依就得度。於是就有了白四羯磨的受戒法,就是明白宣講一次,再三問是否受持。
羯磨是梵語,我們翻成業或辨事。因為能分辨僧眾不得作及必須作之二事及一切法事故。大致上是以本國的咒法及心業的力量來秉受戒法,以達成超凡入聖的地位。
白四羯磨要設置壇場,由十位清淨僧來主持。壇上要擺設佛像及天神星之像,這些像每一種都具有特定的含意。這就是我們現在這些比丘所受的戒,也就是所謂的聲聞二百五十戒。
比丘戒的五篇七聚,講的是犯罪的輕重規定,跟世間政府制定的刑罰一樣。譬如世間有五刑的設置,古時是在罪人前額刺字染成黑色、割鼻子、割腳、割生殖器及死刑。現在宋朝則是鞭打、杖打、入牢勞作、流放遠處及死刑。
如果以佛教來推演的話,三皇、五帝、周公、孔子等人的依循古代文籍,來制定設立法條之舉,可看出他們都是大權示化的菩薩,因為這實在不是一般凡夫的智慧所能做得到的。也是過去的古佛,流通下來的教法,世世代代遵循的緣故。
如今佛法裡的戒律,也就是佛門裡的家訓。如來教誡諸弟子,若是有過失的話,應該要遵照一定的方法來調治,因此律裡面有六十三條治罰之法。所以比丘必須要非律勿視、非律勿聽、非律勿言、非律勿行。因此國家如果沒有禮儀規範和刑賞罰則的話,是沒有辦法治理天下的。僧團如果沒有戒律的話,如何能統領眾人呢。
以前迦葉問佛說:「佛法什麼時候會滅?」佛陀回答說:「只要是不講戒律的地方,佛法就會滅亡。」
論著裡面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