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聖嚴法師著
2010-7-24 12:00:58


  自序

  在現在的佛教學者之中,有三位教授是研究宗密的專家,他們都是我多年的朋友,那便是旅居加拿大的冉雲華,前年(西元二○○三年)才過世的日本東京大學鎌田茂雄,以及美國的彼得‧葛萊格雷(Prof. Peter Gregory),第三位所寫的博士論文就是《原人論》研究。他們每次跟我見面,多多少少都會向我提起圭峰宗密。而且,凡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特別是研究中國禪宗史的著作,不會有人不去引用宗密的著作。

  宗密思想,對於近一千二百年以來的東亞佛教,影響極為深遠,不僅中國,也影響了韓國的高麗佛教及李朝佛教,還有日本的鎌倉佛教。

  在中國,對於宗密提倡三教融合論的《原人論》,雖然研究弘傳的人不多,但在論主的五教判之中,納入人天教,並收攝儒、道二教,影響卻極深遠,乃至到了二十世紀的太虛大師,將佛法判為五乘三等︰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於五乘中,皆以人天乘為基礎;太虛大師所說「人成即佛成」之思想,亦以此為著眼點,似乎即是受到《原人論》五教判的影響,這不也就是我們提倡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的先驅嗎﹖

  由於我有三位研究宗密的學者朋友,當我寫完一系列明末佛教的研究之後,為使漢傳佛教的現代化和普及化,也打算從事宗密的研究,因他研究佛學,深入義海,撰著不輟,動機都在希望當時的教內外學者們,正確而全盤的認識佛教,不要由於誤解而互相毀誹。他不僅主張佛教是整體的,也主張外教是可以會通佛教的。只要調理得法,層次分明,各盡其份,各得其所,前前可會後後,後後可通前前,這是《原人論》依據《大乘起信論》之理論架構,所提出的主張。

  我雖淺聞寡學,無法與宗密相提並論,唯我一生的閱讀撰著和講述,所秉態度,亦非僅為學問而學問,或者僅為研究而研究。若無實用,我便無暇去做,若有實用需求,雖無先例可循,我亦會依據正確的佛法知見,假立平易近人的名相。縱有迂學守墨之徒,譏我少學無知,我亦不會介意。我從宗密諸書之中,在這方面,也得到不少鼓舞。

  我雖未曾公開講解過《原人論》,但在我的行囊中,卻常攜帶著這一卷短論,總以為隨時可以拿出來講說,拿出來註釋,結果一者由於事多體弱,心力不濟,二者由於此論的文字雖僅四千九百字左右,內容則涉及儒、道、釋三大主流的哲學思想。論主精通儒、道二教,足與當時的大儒匹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故其所論,都是儒、道二教的癢處、痛處。論主尤其是一位熟讀印度大乘諸派論書,貫通大小三乘,綜理性相二宗的大師,對於般若中觀、唯識瑜伽、佛性如來藏,以及毘尼律藏,幾乎無所不精,堪稱為博通內外諸家的三藏法師。因此,我就遲遲不敢貿然下筆了。但是,應該要做,必須有人來做的事,卻少有人做,怎麼辦呢?

  如今,我已是七十六歲高齡的老僧,雖仍自知力猶未逮,但若再不動筆,恐怕已經沒有機緣了。因為此論是站在漢傳佛教的立足點上,統攝諸宗,融合內外,有其消融性及包容性的示範功能。今後的世界佛教趨勢,必定要從消融性及包容性的視角,來完成回歸佛陀本懷的整體性。

  於是,我在撰著本書的考釋之中,每每會提出我對於論主的親切感受,並與今日的佛教所需而作詮釋。例如我對印順長老(西元一九○六~二○○五年)所判的印度大乘三系之說,在服膺感戴之餘,也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原人論》會通了唯識唯心之見,除了欽服讚歎,亦持有不同的想法。目的是為緬懷釋尊化世的悲心,是為誘導諸種根性的眾生,離生死煩惱的苦海,而登無生無滅的彼岸。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視角,古人與今人,大家都是為了佛教普及人間而擔負了共同的任務。

  《原人論》是一部大格局、大架構的佛學導論,論主撰寫它的目的,是對儒、道二家、佛教的人天善法、小乘法、大乘的法相宗、中觀學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