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律及威儀為入道之根本,勿得片刻放逸及失念。
一月二十九日      星期二
春節三日以來,各界士女來山拜佛與慈老拜年者絡繹不絕,同學們招待迎送,幾如山陰道上。此足徵此間人士信佛之多且誠,並見慈老弘法感人之深。此後焉可不努力耶。
二月
新年已過,應整心慮,擬定用功方法,一、《楞伽經》聽已即選錄精闢文句於日記,作日知錄。二、《楞嚴經》聽時即用硃筆圈點,其中特要義,熟讀深思。三、因明隨聽研究。四、淨土經論每日閱讀。五、文鈔輯編一二頁。六、早晚兩課不可缺曠。
三月二十四日      星期一
旬日以來,為觀音誕日(陰曆二月十九日),本院啟建法會,上午念觀世音菩薩,下午念佛,參加信眾,頗有虔誠真修之人。慈老每日開示,注重做人的道理,尤其對於家庭夫婦間,各就本位應盡之天職,言之更詳,聽眾頗有受感動者,立即和好如初,佛法真不可思議。律奉諭與眾結緣,亦約世法講到佛法,晚間自願念佛者頗眾,功夫亦甚得力,便中講說念佛的體驗,同修者多得到受用。
四月十七日      星期五
人之智愚何分乎?即在從善與否而已。禹聞善則拜,子路聞過則喜,故成其為聖賢。縱令言者未必盡善,亦應虛心嘉納,作為參考,俾後來有得聞善及過失之機會。倘師心自用,固執己見,自作聰明,文過飾非,其聲音笑貌拒人於千里之外,則世法上或為獨裁的領袖,或為愚而自用、賤而自專的小人,其結果不能逃出任性胡為、極惡窮兇、身敗名裂而後已。不料出家人亦蹈此轍,佛言:「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余自剃度為僧,常懍懍警惕,惟恐犯了此過,今見同仁中有因人勸而拒發怒者,實如自己犯過一樣,但又不敢相勸,惟以至誠懇切之心,求佛菩薩加被,令他自悟耳,又加深自己的警惕之心也。
夢見慈老恩師
夢中見慈老,是三年來第一次,醒後既悲且喜,憶而記之:
慈老是四十三年四月初四日(農曆)示寂,迄今已三年有餘,同學中有夢之者,我獨無,常引以為憾,今年五月十九日,講《阿彌陀經》圓滿,二十日晚間,熟寢入夢,慈老在大花園中,高朋滿座,境內十分幽雅堂皇,似乎夜間會談,余見慈老略一招呼,命上樓等候,及登樓而慈老已先在,仍坐大沙發上,與眾多賓客會談,余無攙言機會,默然坐一傍,但亦不覺老人已圓寂者。俄頃老人回顧謂曰:你有事否?我答:沒甚事。老人云:無事可回去。余下樓,即醒,方知是夢。嗚呼噫嘻!三年見背,剎那一夢,深愧根鈍緣淺,若逢不逢,或見不見,一切世事,都如夢幻泡影,何庸執著妄想耶?
民國四十六年農曆六月十九觀音法會圓滿后二日追記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