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願二門節要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按】此繫緣門,為益最大,下手在心常繫念,不忘於佛。願於一切善惡境界及種種作務,皆密持名不輟,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節要
淨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信而無行,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如是行者,是名正行。行而無願,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當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徑之詞,何勞掛齒,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
【按】當妄心雜亂時,能起念念佛,一一出口入耳,自然隨念寂靜。此息妄要訣,願即切實行持。而信為入門,願為前導,亦缺一不可。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鑑節要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寶王論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坐臥,繫念不忘,縱令昏寐,覺即續之,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瞋等間隔,隨犯隨懺悔,不隔念,不異念,不隔日,不隔時,念念常不離佛,念念清淨圓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在家菩薩奉佛持戒,逐日營辦家緣,未能一心修行者,須早起焚香,參承三寶,隨意念佛,每日黃昏亦如是禮念,以為常課。如或有幹失時,次日當自對佛懺說。此法門要不妨本業,為士者不妨修讀,為農者不妨耕種,為工者不妨作務,為商者不妨買賣,晨參夕禮之外,更能二六時中,偷那工夫,持念佛號百聲千聲,志誠為功,期生淨土。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信得及,便從今日起,發大勇猛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