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調,久當自入。
凡念佛時,取淨地四五尺,右繞一匝,然後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後,覺自己心聲透靈,旋繞太空,圓理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於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於念佛聲中而念佛也。此是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聲者心聲也,光亦心光也。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之處,安住於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於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心聲旋繞,心光煥發,心體自然披露矣。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淨邦蓮萼,皆鏡中影也。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加意勤習之。
不雜即止,止者定之機,止雜念而正念現矣。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觀,觀者慧之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於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
持佛戒以治身,持佛名以治心,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門關,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迴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須知人既念佛,即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鉅細功德,迴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一事才畢,一語才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沈,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周流照天下,此如何妙覺圓明哉。
凡難中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遍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何以故?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能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迥,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護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則捨,勿令纏綿,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纏綿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時,意地自妙於觀察,當知念佛能轉凡為聖,為世出世間第一了脫之方。
戒口業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任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自思維,念佛之人,不當如是,猛念佛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