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逐漸衰落,因為這都是局部的,過於具體的。而人類之祖,或世界之主(這是影射專制王國的,現在也逐漸衰退嬗變了);以及天空現象,便鑄成更普遍的大神,而成為更持久的信仰。有以為這都是迷信,太陽,木,石,有什麼可崇拜呢?不知道,這不只是崇拜那事物自身,而是崇拜那一切所以如此,而形成如此的軌律。
(二)、宗教不僅受有環境的啟發,更主要的是內在的宗教意欲。人的自身,受自然的、社會的給與,也就受這些的束縛。有生就有老死,有健康就有疾病,有友愛就有怨敵,有團結就有分散,有喜樂就有憂苦──非依賴這些不可,而這些就成為自己的束縛,不得自在。如有利於人的,引起對外的依賴感,感恩與讚歎,想像而成為善神。反之,如拘束與障礙於人的,即引起畏懼、厭惡,引生對外的超越感,想像對方為惡者。人在層層的束縛中,依賴現實,又不滿現實(超現實的自由意志),引發為依賴與超越的宗教情緒。無知蒙昧的想法(偏於依賴的他力),想在信賴天神中,得到離苦得樂,永恆的快樂。不過,在人類知識的進步中,揭開了神力的虛偽面目;知道從自然、社會、自身去求超脫,去尋求解決,而不再是依賴外在的神力。探求一切拘礙,不得自在的根源,發見了根源於自身的愚昧(無明),所引起的思想迷謬,行為錯誤。因之,宗教的真正意義,是身心清淨,智能德性開展,而一切契合於正理。惟有內心的智慧開發,德性高明,能力廣大,順從(依賴)宇宙人生的軌律──真理,才能不受環境的限制和束縛,而超越於現實。這裏面,包含了兩方面:一是自身的徹底完善,一是實現理想世界(淨土)。這是自我意欲的淨化與完成!在神教中,表現為神與天國。不知神是自我意欲的客觀化,想像為宇宙的主宰(我的定義,就是主宰)。不知理想國土,要從自身淨化中去實現,並非天神所準備的,也非天神所賜與的。人類的知識,不斷開發,就逐漸從蒙昧的依賴的宗教,而歸於自身淨化與超脫的宗教。超脫現實的層層束縛,而達到真平等與自由;約內心說,是智慧、慈悲、能力的圓成,這一理想,在人類內心,不斷的鼓動,而成為高尚的宗教傾向。在較高的宗教中,都如此地顯示出來。而惟有佛教,才徹底而清晰的表達,不再存有蒙昧的神教氣息。不過,說到內心的淨化,在一般宗教中,有的重智慧,有的重仁愛;有的重信願,有的重智證;有的重於內心的淨化,有的重視身體的永存:因而成為各有所重的宗教,片面的不完善的宗教。惟有身心德性的圓滿開發,不落於偏頗的,才是最圓滿的宗教。
(三)、環境的啟發,內心的向上意欲,還不一定成為宗教;宗教是有賴於特殊的經驗。可以說,一切宗教,都有一種特殊經驗為支柱的。如說鬼,有些人雖沒有見過,但說起來如此的親切,實由於過去或別人,曾有見鬼的經驗。這可能是誤會的,也可能是真實的,但憑自己的經驗而宣說起來,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也增強了別人的堅信。又如神教徒在禱告或平時,見到耶穌、馬利亞等。信佛的,念佛的,見到佛與菩薩;參禪的得到悟入的經驗。這些是否正確,並不一定,也許是見繩疑蛇。但經驗過了的,無論是與不是,在同樣的經驗者來說,那是最真實的。這些宗教經驗,是邪正淺深不等的。更純正更圓滿的正覺,才能指正淺薄與似是而非的謬誤!
總之,宗教是由人類內心的向上意欲,在不同的環境約束下,經各種特殊經驗而展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