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今講此經,先釋經題,次明譯史,後釋經文。
壹、釋經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據下經文,阿難請問,佛立二名。初云:「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加一經字,共二十字。此從心境為名也。又云:「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更加經字,共有九字。此從破障感報為名也。就初名中,「觀」之一字,能觀智也。下十八字,所觀境也。「極樂國土」,即是依報,攝前六觀(一、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無量壽」下,即是正報,攝後十觀(七、華座觀,八、聖像觀,九、佛身觀,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普往生觀,十三、雜明佛菩薩觀,十四、上品生觀,十五、中品生觀,十六、下品生觀)。觀佛,總前三觀。下二菩薩,總攝七觀。故此一題,十六皆足。次名中,「淨除業障」,總前十六觀行力用。觀成破障,即現因也。「生諸佛前」,即來果也。不指彌陀,而言「諸佛」者,即下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等。      今翻譯家,止用初名,仍從省約。但據諸佛,深合經旨。天台疏云:「舉正報以收依報,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此約舉要包攝前後釋也。遠師疏云:「此經以觀佛為主,故偏舉之。」此據經宗諸觀相從釋也。今詳兩釋,後義最長。以正為觀佛,須先國土,以為由漸;後因觀佛,旁及徒眾,以顯周遍。是以佛觀文中,獨名念佛三昧也。
題中上七字為別題,別在今文;下一字為通題,通及眾典。上二字,標能說教主;下五字,示所說行法。
初、能說中,佛是十號之一。說謂悅可眾心(案:此約聽者而言,故云「悅可眾心」。天台疏云:「說者,悅所懷也。」妙宗鈔釋云:「悅,是暢悅。懷,是心懷。若就此經,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蘊之在懷,今機扣發,說之,乃暢昔之所懷。」)。此方化主,定是釋迦,故但舉通號。下所觀境,恐濫餘尊,則通別齊舉。準智度論云:經通五人說:一佛,二聖弟子,三諸仙,四諸天鬼神,五變化人。欲顯此經是佛自說,簡非餘人,令生信受。然一代時教,律唯佛說,特彰祕勝;經通餘人,但須印可。然就經中,淨土一法,定是佛說,明非小聖餘凡所知。是以他經或容不著,諸淨土經並須標簡。
二、所說法中,上一字,即能觀心;下四字,即所觀境。      初中、大小觀法,並指第六意識為能觀體。五陰之中,善行陰攝。行前三心,體唯無記;必取行心成業,方能感報招生。準下經文,或名想念,或號思惟,名異體同,莫不皆指意思為能觀耳。(以上皆錄靈芝疏)
大乘義章二云:「粗思名覺,細思名觀。」智度論十七:「問曰:有覺有觀,為一法、為二法耶?答曰:二法。麤心初念,是名為覺;細心分別,是名為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為覺,後聲細微名為觀。」(箋註)
次、所觀中,梵云阿彌陀,此翻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壽即表福,是解脫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脫共嚴法身,即同居淨土攝生教主。觀音補處,實有壽限;且據凡小莫數,故言無量。佛者,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覺有二義:一、覺察義,四住如賊,唯聖覺知,不能為害;二、覺悟義,無明如睡,聖慧一起,如眠得悟。對彼二乘,故名大覺。超彼等覺,故名妙覺。且據一相,餘如別說。身相光明,具如佛觀。(靈芝疏)
經者,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契有二義:一、上契諸佛之理,二、下契眾生之機。經復多義:佛地開二:一、貫穿,貫穿所說法也。二、攝持,攝持所化生也。此方四義: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軌也;三、徑,古今共由也;四、典,遠近尊守也。(直指疏)
此經以觀無量壽名者,專明極樂教主依正莊嚴,慈悲方便,與他方諸佛不相混濫;欲令眾生一心回向,捷出生死。觀有多門,隨機利鈍。攝以一佛,更無不盡。九品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